|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當前,全社會文物保護和文化權利意識還不夠強,一個重要原因是群眾缺少參與機會。只要敞開渠道,讓文物更多融入日常生活,群眾對文物有感情,就會產生主動保護的意識。2004年,國保單位貴州黎平縣地坪鄉風雨橋被暴雨山洪沖毀,當地群眾冒著生命危險將全部建筑材料撈回來,為復原風雨橋作出重要貢獻。為什么地坪鄉群眾會有這么高的覺悟?因為風雨橋是他們祖祖輩輩朝夕相處的一道風景,失去它會有切膚之痛。從這個意義上講,只要管理得當,認養不僅能解決文物失管問題,還可以在人心里筑起一道情感保護墻。
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也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美國就將國家公園的經營權分成旅游、住宿、餐飲、旅游紀念品等特許經營,由國家公園管理局對中標者進行監督。中標者獲利了,政府也有錢用于自然文化遺產的研究和保護,最終包括游客在內的所有人都將從中受益。山西的文物認養,是在不改變文物所有權的前提下,放開一定年限的使用權、經營權,相信隨著更多社會力量的投入,荒村古廟、斷壁殘垣、野草萋萋的景象會逐漸消失,代之而起的將是修葺一新的博物館、紀念館、旅游景點。
文物的保護利用情況,體現了一個民族對自身歷史文化的守望程度。社會力量動員越充分,文化守望者就越多,也就越能提升文物保護和利用的水位。當廣闊大地的文化遺產都活起來、傳下去,就能反哺給當下的人們以及后世的子孫前行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