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但其實,在當下這信息 Overload 的時代,我們幾乎每天都會看到性別認同相關的討論,亦或是爭議。獲得過普利策獎的 Jeffrey Eugenides 倒是干脆地用石破天驚的六字箴言 “Sex is biological. Gender is cultural.(性源于生命,性“別”源于文化)” 定義了這個千古難題。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性別界限之于時尚,早已如迷霧般模糊。
時尚領域中的性別具有流動性。我們看到不久前奧斯卡紅毯上 Billy Porter 身著 Christian Siriano 定制西服長裙驚艷全場,占盡時尚版面,風光無兩。也知曉分別掌舵 Louis Vuitton 男女裝設計的 Virgil Abloh 與 Nicolas Ghesquière 正結伙兒顛覆著這個老牌時裝屋的舊序,一個用 LV 男裝為 Bella Hadid 打造了造型 ,另一個更是早早地把自家女裝套在 Jaden Smith 身上,讓他去拍廣告大片。而去年的紐約時裝周僅第一天就有超過五個品牌展示了 “無性別主義” 服飾系列,這讓美國時裝設計師協會(CFDA)直接為時裝周添加了全新的 “男女皆宜/非二元” 類別。
無須冗言,只要稍微對時尚潮流這件事兒有所關注,就能明顯感受到性別流動性正在席卷整個時尚領域。在久遠的時代里,有個挺復古的術語 Androgynous(雌雄同體),現在這個時代賦予了它一個新的名字 “Genderless Fashion(無性別主義時尚)”。
“性別流動性是當代人發明的” 是一個錯覺
“Genderless Fashion” 聽起來可能還有點新鮮,但近百年間服飾的性別界限其實一直在被不斷打破。正如 Rick Owens,這位具有先鋒時尚觀的設計師所說:“我真不明白為什么這代人認為是他們發明了性別流動性,在老早的時代里,這事兒就很響亮了。”
事實的確如此,“Unisex Clothing” 這個描述男女皆宜服飾的詞匯早在 1968 年就被美國的《Life》雜志所使用傳播了起來。因為那會兒的百貨公司里出現了男女皆可穿的牛仔褲和襯衫系列。
在談到打破傳統男女性刻板形象時,我們無法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出現的男孩風 “Garçonne Look” 、Coco Chanel 設計的第一條女士褲裝以及 60 年代倡導男性該如雄孔雀般穿得比女性更絢麗華美的 “孔雀革命” 之間分出個高下。
長期以來,時尚界一直是最能接受性別流動性并扮演著先鋒概念傳播者角色的群體。如果要推舉一位信奉 “性別之于時尚并不重要” 的設計師,Rudolf Gernreich 可能是最先浮現的名字。 Gernreich 一生都在探索男女皆宜的服飾,并試圖將這個概念推廣到大眾。在上世紀 70 年代就曾選用兩位剃光所有毛發的男女模特穿著完全一樣的衣服進行展示,可謂極具實驗性。
70 至 80 年代,David Bowie 帶著雌雄同體形象與 “Glam Rock” 一起橫空出世,幾乎同一時期的另一位名人 Grace Jones 也憑借雌雄莫辨的外表成為了眾多設計師的謬斯。這讓人們意識到性別流動性所具有的神奇魅力。
同一時空下地球另一端的東方世界,大概因為和服從結構角度上看本就不太有性別屬性,無性別主義也似乎本就流淌在一些日本設計師的血液中。當川久保玲,三宅一生和山本耀司在巴黎時裝周上展示了單色彩、寬大輪廓并且完全突破性別界限的系列時,他們成為了探索無性別主義的先驅。山本耀司在 1983 年對紐約時報的記者說:“我總是在想,到底是誰決定了男女服裝應該有所不同?” 時至今日仍然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