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11月中旬以來,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對北方冬麥區部分省市的實地調研與調查,對小麥播種情況與幼苗生長情況作出分析如下:
苗情與墑情
北方主產區小麥播前底墑多為適宜或較充足,出苗后幾次降雨,土壤墑情普遍持續較好,利于出苗和幼苗生長。根據土壤墑情遙感監測結果,目前北方麥區大部土壤墑情適當,墑情適宜比例為98%。總體看北方麥區目前苗情特點是:群體適宜或較大,個體偏旺(嫩)偏弱者比例較高,平均苗質相對較差。根據專家多點調查與匯總,偏旺苗比例約占5%-10%,一類苗約占30%左右,二類苗約占40%左右,三類苗約占20%左右。苗質較差的原因,主要是受群體較大、溫度持續偏高、日照偏少的影響,麥苗生長較快,早播麥苗偏旺,晚播麥苗細弱。旱地小麥總體墑情與苗情則明顯好于常年。
河南豫中南騰茬早,播期基本與往年播期相當,且前期降雨墑情好,偏旺苗比例較大;黃河以北騰茬晚,隨即又下雨,造成不同程度的晚播。河北麥-玉兩熟麥田播期多在同年10月5日-20日,棉茬麥播期在同年10月22日-11月15日,目前苗齡也有較大差異,但普遍群體較大。山東主體麥田播期相對比較集中,播期適宜,群體足夠,總體苗情較好,一二類苗比例可能相對較高。山西旱地整茬適期播種小麥也因降雨多,氣溫偏高,出現旺長趨勢;部分旱地小麥和地膜覆蓋小麥因播量大、光照不足,出現葉鞘拉長、葉片細長、顏色黃綠,株高達30-40cm的“假旺苗”;水地和旱地復播小麥因夏播作物貪青晚熟,播期普遍推遲10-15天,目前個體偏小。陜西苗情因多雨寡照也呈現偏旺偏弱兩級擴大化傾向。根據了解到的咸陽、寶雞、渭南和銅川四個地市苗情,旱地播種較早,一、二類苗可達80%左右,但旺苗和偏旺苗比例也達15%以上。水地播期較晚,地濕搶播質量差,基本苗在18-32萬/畝,平均26.4萬/畝,主莖葉齡多為3.2-4.5,平均單株分蘗1.2個,有30%的單株沒有分蘗,總莖數在28-63萬/畝,一類苗約占20%,二類約占50%,三類苗占20%以上,弱旺苗占有較大比例。
越冬苗情預測:冬季北方麥田地上部葉片凍害將十分普遍且較重,主要原因是目前幼苗多呈嫩綠偏弱狀態,部分旺長,多數地區至今麥苗未經低溫鍛煉。同年11月底面臨大幅降溫,大部分地區將提前進入越冬期,葉片將驟然受凍危害。但因土壤墑情較好,冬季凍害可能僅及葉片,不會傷及分蘗節,除個別嚴重旺長、播種過差過淺或品種不適麥田外,預測不會造成較大面積死苗現象。
技術措施
(1)入冬較晚的地區因苗抓緊鎮壓控長:對葉齡偏大、總莖數偏多的旺長麥田以及耕種粗放、坷垃較多的地塊,應抓好冬前鎮壓,抑制麥苗地上部生長過旺,保證麥苗安全越冬。鎮壓時間應選在晴天的午后進行,以免早晨有霜凍鎮壓傷苗。過濕地不宜鎮壓。北方麥區冬季偏暖的南部地區可以中耕劃鋤斷根措施控制旺苗生長,但北部寒冷地區不宜采用。
(2)因地適時澆好越冬水:對于降水量較少、底墑并不充足或表墑不適宜的麥田;對于秸稈還田質量和整地播種質量差、播后未鎮壓、土壤懸松的麥田,仍應堅持強調澆好越冬水。較早澆冬水的麥田,澆水后及時劃鋤,破除土壤板結。由于2011年多數土壤墑情較好,澆水量可減少到每畝30~40立方米,即可起到踏實土壤、破碎坷垃、蓄足水分的作用。
(3)重視防除雜草和病蟲害:由于大部分麥田墑情充足,雜草滋生較多,因此,應抓住較晴暖天氣的有利時機,進行雜草防除。同時由于田間濕度大,易發生小麥苗期病害,如紋枯病、根腐病等,發病地塊可在噴除草劑時復配防病藥劑如三唑酮、多菌靈、丙環唑等,達到防病除草的效果。金針蟲等蟲害隨氣溫下降和澆冬水后會減輕,但春季仍可能發生,應抓好防治。
(4)對于不澆冬水的麥田,建議在早春返青前鎮壓保墑。同時冬季禁牧防害。
(5)西北地膜小麥應嚴格控旺,避免苗期耗水過多。必要時可用多效唑類化控調節劑。
苗情與墑情
北方主產區小麥播前底墑多為適宜或較充足,出苗后幾次降雨,土壤墑情普遍持續較好,利于出苗和幼苗生長。根據土壤墑情遙感監測結果,目前北方麥區大部土壤墑情適當,墑情適宜比例為98%。總體看北方麥區目前苗情特點是:群體適宜或較大,個體偏旺(嫩)偏弱者比例較高,平均苗質相對較差。根據專家多點調查與匯總,偏旺苗比例約占5%-10%,一類苗約占30%左右,二類苗約占40%左右,三類苗約占20%左右。苗質較差的原因,主要是受群體較大、溫度持續偏高、日照偏少的影響,麥苗生長較快,早播麥苗偏旺,晚播麥苗細弱。旱地小麥總體墑情與苗情則明顯好于常年。
河南豫中南騰茬早,播期基本與往年播期相當,且前期降雨墑情好,偏旺苗比例較大;黃河以北騰茬晚,隨即又下雨,造成不同程度的晚播。河北麥-玉兩熟麥田播期多在同年10月5日-20日,棉茬麥播期在同年10月22日-11月15日,目前苗齡也有較大差異,但普遍群體較大。山東主體麥田播期相對比較集中,播期適宜,群體足夠,總體苗情較好,一二類苗比例可能相對較高。山西旱地整茬適期播種小麥也因降雨多,氣溫偏高,出現旺長趨勢;部分旱地小麥和地膜覆蓋小麥因播量大、光照不足,出現葉鞘拉長、葉片細長、顏色黃綠,株高達30-40cm的“假旺苗”;水地和旱地復播小麥因夏播作物貪青晚熟,播期普遍推遲10-15天,目前個體偏小。陜西苗情因多雨寡照也呈現偏旺偏弱兩級擴大化傾向。根據了解到的咸陽、寶雞、渭南和銅川四個地市苗情,旱地播種較早,一、二類苗可達80%左右,但旺苗和偏旺苗比例也達15%以上。水地播期較晚,地濕搶播質量差,基本苗在18-32萬/畝,平均26.4萬/畝,主莖葉齡多為3.2-4.5,平均單株分蘗1.2個,有30%的單株沒有分蘗,總莖數在28-63萬/畝,一類苗約占20%,二類約占50%,三類苗占20%以上,弱旺苗占有較大比例。
越冬苗情預測:冬季北方麥田地上部葉片凍害將十分普遍且較重,主要原因是目前幼苗多呈嫩綠偏弱狀態,部分旺長,多數地區至今麥苗未經低溫鍛煉。同年11月底面臨大幅降溫,大部分地區將提前進入越冬期,葉片將驟然受凍危害。但因土壤墑情較好,冬季凍害可能僅及葉片,不會傷及分蘗節,除個別嚴重旺長、播種過差過淺或品種不適麥田外,預測不會造成較大面積死苗現象。
技術措施
(1)入冬較晚的地區因苗抓緊鎮壓控長:對葉齡偏大、總莖數偏多的旺長麥田以及耕種粗放、坷垃較多的地塊,應抓好冬前鎮壓,抑制麥苗地上部生長過旺,保證麥苗安全越冬。鎮壓時間應選在晴天的午后進行,以免早晨有霜凍鎮壓傷苗。過濕地不宜鎮壓。北方麥區冬季偏暖的南部地區可以中耕劃鋤斷根措施控制旺苗生長,但北部寒冷地區不宜采用。
(2)因地適時澆好越冬水:對于降水量較少、底墑并不充足或表墑不適宜的麥田;對于秸稈還田質量和整地播種質量差、播后未鎮壓、土壤懸松的麥田,仍應堅持強調澆好越冬水。較早澆冬水的麥田,澆水后及時劃鋤,破除土壤板結。由于2011年多數土壤墑情較好,澆水量可減少到每畝30~40立方米,即可起到踏實土壤、破碎坷垃、蓄足水分的作用。
(3)重視防除雜草和病蟲害:由于大部分麥田墑情充足,雜草滋生較多,因此,應抓住較晴暖天氣的有利時機,進行雜草防除。同時由于田間濕度大,易發生小麥苗期病害,如紋枯病、根腐病等,發病地塊可在噴除草劑時復配防病藥劑如三唑酮、多菌靈、丙環唑等,達到防病除草的效果。金針蟲等蟲害隨氣溫下降和澆冬水后會減輕,但春季仍可能發生,應抓好防治。
(4)對于不澆冬水的麥田,建議在早春返青前鎮壓保墑。同時冬季禁牧防害。
(5)西北地膜小麥應嚴格控旺,避免苗期耗水過多。必要時可用多效唑類化控調節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