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農業】2010年的3月,黑龍江依然寒風刺骨。
與天氣一樣,黑龍江的豆企遭遇了2008年以來又一次嚴重的停工潮,這足以讓豆企老板們感到寒冷。
而傳統的產銷旺季正是春節前后的幾個月,但對于今年的國產大豆加工企業來講并未重現。
《中國經營報》記者通過實地采訪了解到,黑龍江省內70多家規模以上的大豆加工企業絕大多數已經停產,并已全部停止收購大豆。
備受國家農業補貼呵護的中國大豆何以淪落到如此地步?近日,《中國經營報》記者深入采訪業內企業以及相關專家,一探究竟。
東北油脂企業陷入難解的循環
“國家的補貼仍然彌補不了進口大豆和國產大豆之間巨大的價差,現在企業加工生產仍然是虧損的。”黑龍江龍江福糧油公司(以下簡稱龍江福)總經理宋勝斌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說。
事實上,宋勝斌所在公司是少數沒有停工的企業之一,但是其加工的原料并不是從農民手中收購的2009年產的大豆,而是來自中儲糧負責保管的國家臨儲大豆。
去年10月,國家在東北地區劃撥臨時儲備大豆195萬噸,轉為地方儲備,并一次性給予地方大豆加工企業210元/噸的補貼費用。宋勝斌就是在那個時候得到了10萬噸的臨儲大豆,“我們現在加工的豆子就是那批大豆剩下的一部分。”據他介紹,之前加工這些得到補貼的大豆是有利潤的,“但是現在也不行了,加工仍然虧損。”
原因很簡單,現在進口大豆的到港價格只有3400元/噸左右,和東北建立在國家規定的大豆最低收購價3740元/噸的價格之間存在三四百元的價差,之前210元/噸的國家補貼已經不能完全彌補。
而在加工完這些大豆之后,宋勝斌面臨的可能是另一種更不利的情況,若是企業自行以不低于最低收購價收購農民手中的大豆,每噸所能得到的補貼只能為160元,若進口大豆的價格維持當前的水平,其加工虧損自然就更多了。
“加工完這批豆子就準備停產了。”宋勝斌說。
大多數油脂企業和宋勝斌的龍江福類似,并沒有積極性去收購農民手中的大豆,就像黑龍江大豆協會發布的公告所說:“近日省內大豆市場多數無價無市,油廠停收。”
而豆農們似乎還并不著急。記者從黑龍江大豆協會了解到,目前黑龍江省還有近4成的大豆在農民手中沒有售出。“惜售的心理比較重。”而由于有國家的最低收購價政策托底,農民們普遍認為大豆的價格會越來越高。畢竟春耕要到5月份才會開始,農民們似乎還有一些時間來權衡和等待。
不過,由于去年東北氣候低溫多雨,導致所產大豆品質普遍不高,大多不符合中儲糧收購的標準,“我們到現在只收購了大約10萬噸大豆。”中儲糧黑龍江分公司一位負責人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因此黑龍江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估計,春播之前可能會有一個賣豆的高峰,“近期在一些偏遠的地方,已經開始有壓價的現象了。”
眾多油脂企業的思考邏輯則簡單得多,只要加工虧損,就會選擇停產。整個東北的油脂加工業已經陷入這樣一個難解的循環:國際大豆價格走低—虧損停產—國際大豆價格走高—開工生產。“可以說整個產業鏈已經崩潰了。”一位油脂集團老總這樣評價。
豆油企業向沿海靠攏
宋勝斌開始懷念沒有國儲和大豆最低收購價的日子,“那個時候活的倒是挺好的。”由于在我國的整個大豆產業中,以進口大豆為原料的加工企業占據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所以多年以來,國產大豆早已經失去了定價權,只能根據來自美國、南美洲的大豆價格“隨行就市”,雖然價格的產生方式是被動的,但由于沒有最低收購價政策,國產大豆產業鏈仍然能夠維持順暢,只不過在大豆價格走低時,企業壓低收購價,會使得中國的豆農承受巨大的損失。
國家的臨儲計劃和最低收購價政策正是為防止“谷賤傷農”而出臺的,但保護農民利益的結果也造成了整個產業鏈的破碎。
“我們基本上已經放棄了。” 九三糧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田仁禮有些悲情地對記者說。作為東北地區最大的油脂加工企業,九三糧油在整個東北地區有5個分廠,田仁禮介紹說,這些工廠并沒有停工,還在繼續生產,“虧損是一定的,但由于我們是國有企業,只能響應相關部門的號召,盡自己的社會責任。”
讓田仁禮有些慶幸的是,九三糧油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在大連、天津、防城港等沿海地區建立了分廠,以進口大豆為原料進行生產。“這兩年來一直在用沿海工廠的利潤來彌補東北幾個分廠的損失。”
多年來,田仁禮一直在為保護國產大豆產業而呼吁,他領導的九三糧油也一直被視為國產大豆加工業的旗手,但結果是,為了維持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他不得不主動向沿海和進口大豆靠攏,這樣的現實讓他自己也覺得有些尷尬,“我們現在能做到的是,用另外的品牌來銷售進口大豆加工的產品,而東北的企業生產的‘九三牌’大豆油還是以‘非轉基因’為主要標志和推廣口號。”但他不知道自己還能堅持多久。
宋勝斌也作出了同樣的選擇,他去年在遼寧營口開始動工興建一座年處理能力100萬噸的大型油廠,比在黑龍江的油廠多出60萬噸,今年就將建成投產。
與天氣一樣,黑龍江的豆企遭遇了2008年以來又一次嚴重的停工潮,這足以讓豆企老板們感到寒冷。
而傳統的產銷旺季正是春節前后的幾個月,但對于今年的國產大豆加工企業來講并未重現。
《中國經營報》記者通過實地采訪了解到,黑龍江省內70多家規模以上的大豆加工企業絕大多數已經停產,并已全部停止收購大豆。
備受國家農業補貼呵護的中國大豆何以淪落到如此地步?近日,《中國經營報》記者深入采訪業內企業以及相關專家,一探究竟。
東北油脂企業陷入難解的循環
“國家的補貼仍然彌補不了進口大豆和國產大豆之間巨大的價差,現在企業加工生產仍然是虧損的。”黑龍江龍江福糧油公司(以下簡稱龍江福)總經理宋勝斌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說。
事實上,宋勝斌所在公司是少數沒有停工的企業之一,但是其加工的原料并不是從農民手中收購的2009年產的大豆,而是來自中儲糧負責保管的國家臨儲大豆。
去年10月,國家在東北地區劃撥臨時儲備大豆195萬噸,轉為地方儲備,并一次性給予地方大豆加工企業210元/噸的補貼費用。宋勝斌就是在那個時候得到了10萬噸的臨儲大豆,“我們現在加工的豆子就是那批大豆剩下的一部分。”據他介紹,之前加工這些得到補貼的大豆是有利潤的,“但是現在也不行了,加工仍然虧損。”
原因很簡單,現在進口大豆的到港價格只有3400元/噸左右,和東北建立在國家規定的大豆最低收購價3740元/噸的價格之間存在三四百元的價差,之前210元/噸的國家補貼已經不能完全彌補。
而在加工完這些大豆之后,宋勝斌面臨的可能是另一種更不利的情況,若是企業自行以不低于最低收購價收購農民手中的大豆,每噸所能得到的補貼只能為160元,若進口大豆的價格維持當前的水平,其加工虧損自然就更多了。
“加工完這批豆子就準備停產了。”宋勝斌說。
大多數油脂企業和宋勝斌的龍江福類似,并沒有積極性去收購農民手中的大豆,就像黑龍江大豆協會發布的公告所說:“近日省內大豆市場多數無價無市,油廠停收。”
而豆農們似乎還并不著急。記者從黑龍江大豆協會了解到,目前黑龍江省還有近4成的大豆在農民手中沒有售出。“惜售的心理比較重。”而由于有國家的最低收購價政策托底,農民們普遍認為大豆的價格會越來越高。畢竟春耕要到5月份才會開始,農民們似乎還有一些時間來權衡和等待。
不過,由于去年東北氣候低溫多雨,導致所產大豆品質普遍不高,大多不符合中儲糧收購的標準,“我們到現在只收購了大約10萬噸大豆。”中儲糧黑龍江分公司一位負責人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因此黑龍江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估計,春播之前可能會有一個賣豆的高峰,“近期在一些偏遠的地方,已經開始有壓價的現象了。”
眾多油脂企業的思考邏輯則簡單得多,只要加工虧損,就會選擇停產。整個東北的油脂加工業已經陷入這樣一個難解的循環:國際大豆價格走低—虧損停產—國際大豆價格走高—開工生產。“可以說整個產業鏈已經崩潰了。”一位油脂集團老總這樣評價。
豆油企業向沿海靠攏
宋勝斌開始懷念沒有國儲和大豆最低收購價的日子,“那個時候活的倒是挺好的。”由于在我國的整個大豆產業中,以進口大豆為原料的加工企業占據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所以多年以來,國產大豆早已經失去了定價權,只能根據來自美國、南美洲的大豆價格“隨行就市”,雖然價格的產生方式是被動的,但由于沒有最低收購價政策,國產大豆產業鏈仍然能夠維持順暢,只不過在大豆價格走低時,企業壓低收購價,會使得中國的豆農承受巨大的損失。
國家的臨儲計劃和最低收購價政策正是為防止“谷賤傷農”而出臺的,但保護農民利益的結果也造成了整個產業鏈的破碎。
“我們基本上已經放棄了。” 九三糧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田仁禮有些悲情地對記者說。作為東北地區最大的油脂加工企業,九三糧油在整個東北地區有5個分廠,田仁禮介紹說,這些工廠并沒有停工,還在繼續生產,“虧損是一定的,但由于我們是國有企業,只能響應相關部門的號召,盡自己的社會責任。”
讓田仁禮有些慶幸的是,九三糧油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在大連、天津、防城港等沿海地區建立了分廠,以進口大豆為原料進行生產。“這兩年來一直在用沿海工廠的利潤來彌補東北幾個分廠的損失。”
多年來,田仁禮一直在為保護國產大豆產業而呼吁,他領導的九三糧油也一直被視為國產大豆加工業的旗手,但結果是,為了維持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他不得不主動向沿海和進口大豆靠攏,這樣的現實讓他自己也覺得有些尷尬,“我們現在能做到的是,用另外的品牌來銷售進口大豆加工的產品,而東北的企業生產的‘九三牌’大豆油還是以‘非轉基因’為主要標志和推廣口號。”但他不知道自己還能堅持多久。
宋勝斌也作出了同樣的選擇,他去年在遼寧營口開始動工興建一座年處理能力100萬噸的大型油廠,比在黑龍江的油廠多出60萬噸,今年就將建成投產。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