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農業】隨著全國糧食的“八連豐”,知名的黑龍江省五常大米也迎來好光景,大米不僅質量好,價格也是節節攀升,最貴的一斤甚至賣到了199元。但五常市的許多稻農卻感受不到喜悅,因為他們辛辛苦苦種出的水稻,賣給當地的加工企業每斤不到2元。農民辛辛苦苦種出的優質水稻,緣何才得這點錢?
 鏈條失衡
 企業賣米十倍于稻農
 近年來,黑龍江省五常市因為發展綠色有機水稻,五常大米享譽全國。記者在當地走訪發現,中等包裝的有機大米,四五十元一斤的比比皆是,一種抗氧化有機米更是賣出了每斤199元的天價。
 與有機大米高企的售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稻農的有機水稻收購價格并不高。2010年上市的有機水稻僅為每斤1.90元左右。
 五常米的產地在民樂鄉,該鄉稻農張宏雷算賬說:種20畝有機稻的總成本超過2.2萬元,總產2.5萬斤,按高價2.0元一斤出售,共收入5萬元。去掉種植成本,一家人忙活一年種這么多糧食也得不到3萬元。
 錢被誰掙去了?稻農反映,許多加工企業低價把水稻收去,“一扒皮”就賣十元甚至幾十元一斤。按水稻出米率60%計算,如果企業大米每市斤賣50元的話,水稻價格應該是每市斤30元。可是企業收購價平均還不足2元,去掉企業加工費、包裝費,也得十倍利潤。
 大米加工成本到底能有多少?一位企業經營總監無意中透露,除了水稻收購價,還有收儲、烘干、水電、設備折舊以及銷售等費用,這些加工、流通成本每噸在150元~200元之間。據此推算每市斤大米的加工成本僅為0.2元左右。
 五常市綠色食品辦公室主任姜大偉說,五常大米貴,主要是水稻種植模式好。企業包裝即使按包裝最好的199元一斤的大米,包裝成本占不到價格的二十分之一。加工費稍多一點,也達不到十分之一。
 產地探因
 企業聯合“控制”水稻市場
 據了解,目前有超過200多家的加工企業在此爭奪稻源,其中包括北大荒[8.66 -0.23% 股吧 研報]、中糧集團、東方集團[5.49 1.86% 股吧 研報]、益海糧油等國內外巨頭。按常理,稻農應該待價而沽,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農民為何沒有話語權?記者通過調查發現了五常市農企之間訂單的“秘密”。
 記者了解到,五常水稻產業基本是訂單農業,訂單水稻占90%以上。最開始是為了穩定米源,讓農民賣糧不愁,然而,實際運行中,一些糧企卻把市場風險推給農民,在訂單中“做手腳”。而有關部門也沒有為農民爭取更多權益,致使當地農民糧食根本賣不上高價。
 近年,五常大米大有成為米業“奢侈品”之勢,除稻農的種植因素以外,五常市有關部門的運作及企業的商業廣告也起了助推作用。作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五常市綠色食品辦公室的人員同時還是稻米產業管理中心以及大米協會的工作人員,一套人馬三塊牌子。身兼三個部門負責人的姜大偉說,這幾個機構的職能,是統一行使對稻米市場的引導和管理、帶領企業闖市場,維護企業利益,但對稻農利益只字未提。
 與此同時,企業之間也在形成聯合體以控制水稻市場。目前,五常市米企林立,僅在有關部門注冊的就達222家,這些企業幾乎消化了五常市全部186萬畝稻田所產的25億斤水稻。但稻農反映:一些企業簽了訂單不履約,不按訂單上的價格收稻,訂單反而成為企業單方面約束稻農的工具。此外,一些企業的訂單內容也類似于“霸王條款”。在一家企業的《水稻購銷協議》上明確寫著“水分不得超過16%”、“水稻保底價1.80元/斤”、“乙方向甲方交納保證金1000元/坰”等內容。
 五常市農業局副局長秦利明說,五常的綠色農業和有機農業發展得很超前。五常稻農手中的水稻,也應該賣到5塊錢一斤,但實際上相差甚遠。新華社
 新聞鏈接
 成都市場五常大米價格差距懸殊
 昨日,成都商報記者走訪了成都人人樂[15.18 1.88% 股吧 研報]、紅旗、互惠等各大超市發現,市場所銷售的大米多為四川本地大米,五常大米多來自中糧集團生產。雖然記者并未看見新華社報道中提到的199元/斤的“天價”有機五常大米,但成都市場普通的五常大米,其價格相差也比較懸殊。
 中糧東海明珠寒底東北大米包裝袋上顯示,中糧的生產廠商之一來自黑龍江五常市,20斤裝的價格為48.9元;福臨門經典東北米20斤裝的價格為89.8元;福臨門稻花香10斤裝的價格為82.9元。
 折算下來,成都市場普通的五常大米,其每斤的價格從2.45~8.29元不等。
 鏈條失衡
 企業賣米十倍于稻農
 近年來,黑龍江省五常市因為發展綠色有機水稻,五常大米享譽全國。記者在當地走訪發現,中等包裝的有機大米,四五十元一斤的比比皆是,一種抗氧化有機米更是賣出了每斤199元的天價。
 與有機大米高企的售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稻農的有機水稻收購價格并不高。2010年上市的有機水稻僅為每斤1.90元左右。
 五常米的產地在民樂鄉,該鄉稻農張宏雷算賬說:種20畝有機稻的總成本超過2.2萬元,總產2.5萬斤,按高價2.0元一斤出售,共收入5萬元。去掉種植成本,一家人忙活一年種這么多糧食也得不到3萬元。
 錢被誰掙去了?稻農反映,許多加工企業低價把水稻收去,“一扒皮”就賣十元甚至幾十元一斤。按水稻出米率60%計算,如果企業大米每市斤賣50元的話,水稻價格應該是每市斤30元。可是企業收購價平均還不足2元,去掉企業加工費、包裝費,也得十倍利潤。
 大米加工成本到底能有多少?一位企業經營總監無意中透露,除了水稻收購價,還有收儲、烘干、水電、設備折舊以及銷售等費用,這些加工、流通成本每噸在150元~200元之間。據此推算每市斤大米的加工成本僅為0.2元左右。
 五常市綠色食品辦公室主任姜大偉說,五常大米貴,主要是水稻種植模式好。企業包裝即使按包裝最好的199元一斤的大米,包裝成本占不到價格的二十分之一。加工費稍多一點,也達不到十分之一。
 產地探因
 企業聯合“控制”水稻市場
 據了解,目前有超過200多家的加工企業在此爭奪稻源,其中包括北大荒[8.66 -0.23% 股吧 研報]、中糧集團、東方集團[5.49 1.86% 股吧 研報]、益海糧油等國內外巨頭。按常理,稻農應該待價而沽,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農民為何沒有話語權?記者通過調查發現了五常市農企之間訂單的“秘密”。
 記者了解到,五常水稻產業基本是訂單農業,訂單水稻占90%以上。最開始是為了穩定米源,讓農民賣糧不愁,然而,實際運行中,一些糧企卻把市場風險推給農民,在訂單中“做手腳”。而有關部門也沒有為農民爭取更多權益,致使當地農民糧食根本賣不上高價。
 近年,五常大米大有成為米業“奢侈品”之勢,除稻農的種植因素以外,五常市有關部門的運作及企業的商業廣告也起了助推作用。作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五常市綠色食品辦公室的人員同時還是稻米產業管理中心以及大米協會的工作人員,一套人馬三塊牌子。身兼三個部門負責人的姜大偉說,這幾個機構的職能,是統一行使對稻米市場的引導和管理、帶領企業闖市場,維護企業利益,但對稻農利益只字未提。
 與此同時,企業之間也在形成聯合體以控制水稻市場。目前,五常市米企林立,僅在有關部門注冊的就達222家,這些企業幾乎消化了五常市全部186萬畝稻田所產的25億斤水稻。但稻農反映:一些企業簽了訂單不履約,不按訂單上的價格收稻,訂單反而成為企業單方面約束稻農的工具。此外,一些企業的訂單內容也類似于“霸王條款”。在一家企業的《水稻購銷協議》上明確寫著“水分不得超過16%”、“水稻保底價1.80元/斤”、“乙方向甲方交納保證金1000元/坰”等內容。
 五常市農業局副局長秦利明說,五常的綠色農業和有機農業發展得很超前。五常稻農手中的水稻,也應該賣到5塊錢一斤,但實際上相差甚遠。新華社
 新聞鏈接
 成都市場五常大米價格差距懸殊
 昨日,成都商報記者走訪了成都人人樂[15.18 1.88% 股吧 研報]、紅旗、互惠等各大超市發現,市場所銷售的大米多為四川本地大米,五常大米多來自中糧集團生產。雖然記者并未看見新華社報道中提到的199元/斤的“天價”有機五常大米,但成都市場普通的五常大米,其價格相差也比較懸殊。
 中糧東海明珠寒底東北大米包裝袋上顯示,中糧的生產廠商之一來自黑龍江五常市,20斤裝的價格為48.9元;福臨門經典東北米20斤裝的價格為89.8元;福臨門稻花香10斤裝的價格為82.9元。
 折算下來,成都市場普通的五常大米,其每斤的價格從2.45~8.29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