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個律師,自稱對"Web 2.0"更有興趣,因此創辦了個人網志TechCrunch,專門報道硅谷的創業公司和風險資本家。
雖然不少人認為TechCrunch缺乏可讀性,但是它可能是世界上訂閱人數最多的科技類網志,2010年9月被Aol以2500萬美元收購。有了這筆錢,Michael Arrington就改行當上了風險資本家。
一周前,他發表了一篇文章,評論了網絡游戲公司Zynga的勞資矛盾。文章的題目叫做《創業是艱難的:多工作,少喊累,別發牢騷》( "Startups Are Hard. So Work More, Cry Less, And Quit All The Whining")。
這篇文章引用了程序員Jamie Zawinski寫于1994年的日記(詳見后文),得出了這么一個觀點:
"If you work at a startup and you think you're working too hard and sacrificing too much, find a job somewhere else that will cater to your needs."
"如果你在創業公司工作,覺得工作得很累,犧牲太多,那么換個地方,找一份更合適你的工作吧。"
言下之意,軟件業就是一個很累的地方,要想成功,就必須拼命,哪怕放棄正常生活和休閑,也在所不惜,否則你失敗就是活該。
第二天,Jamie Zawinski發表回應,嚴厲批評了Michael Arrington。
"He's using my words to try and back up that thesis.
他用我的話,支持這種觀點。
I hate this, because it's not true, and it's disingenuous.
我很反感,因為這不是事實,而是詭辯。
What is true is that for a VC's business model to work, it's necessary for you to give up your life in order for him to become richer.
事實是,風險資本家的商業模式需要這種宣傳。只有你放棄你的生活,才能使他變得更富有。
He's telling you the story of, "If you bust your ass and don't sleep, you'll get rich" because the only way that people in his line of work get richer is if young, poorly-socialized, naive geniuses believe that story! Without those coat-tails to ride, VCs might have to work for a living. Once that kid burns out, they'll just slot a new one in.
他鼓吹,如果你忙得一刻不停,不休息不睡覺,你就會致富。因為干他那一行的人致富的唯一方法,就是那些年輕的、不擅于社交的、天真的程序員相信他那一套鬼話!沒有這些墊背,風險資本家可能就必須自己動手謀生了。一旦那些孩子們失去利用價值,他們就接著去騙下一批人。"
別信風險資本家的鬼話,真正值得追求的生活是這樣的:
"I recommend that you do what you love because you love doing it. If that means long hours, fantastic. If that means leaving the office by 6pm every day for your underwater basket-weaving class, also fantastic.
我的建議是,你去做那些你喜歡做的事,只要喜歡就行。如果這意味著長時間工作,那很好。如果這意味著每天6點鐘準時下班,參加潛水培訓班,那也很好。"
看了他的這篇回應,我的第一個感覺是,當年那個特立獨行、不羈放縱的Jamie Zawinski又回來了。
他是一個非常傳奇的人,高中都沒有畢業,卻是世界上最好的程序員之一,Netscape公司的主力程序員,劃時代產品"網景瀏覽器"的主要開發者。
他在公司里就是一身搖滾明星的打扮,留長發、穿皮夾克、戴金屬飾品,非常有個性。當微軟公司不正當競爭,將IE與Windows捆綁在一起,擊敗Netscape的時候,他就公開發誓,終身不使用微軟公司的任何產品,也不授權任何人將他的代碼用于Windows平臺。他是Mozilla這個名字的創造者,也是第一個提議將"網景瀏覽器"開源的人。當同事們決定徹底放棄以前的代碼,重頭編寫一個全新的瀏覽器,他心灰意冷,辭職離開,在舊金山買下一家酒吧,不再編程,改當一個小店主,從此退出江湖。
我知道他的故事,是因為紀錄片《Code Rush》。我強烈推薦這部作品,那是1998年一個攝制組在Netscape公司整整跟拍一年的結果。你不僅可以從中了解"網景瀏覽器"衰落的那一段歷史,還可以看到硅谷程序員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