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自2007年開始在全省30個糧食主產縣針對水稻、玉米種植實施全程農機化示范工程建設,該工程在加快提升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和現代農業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五年來,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工作力度不斷加大,累計投入建設資金35.86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11.86億元,省級財政資金5億元,農民自籌資金19億元,扶持發展農機大戶和農機專業合作組織5000個,建設全程農機化示范作業面積1200萬畝。
農機裝備水平實現了新突破
示范區建設以來,吉林省采取國家扶持、地方配套、信貸支持和農民自籌多元化投資機制,加大示范區的建設力度。省財政每年單列出1億元以上的專項資金對示范區建設實施 “四補貼”,即機具購置補貼、場庫棚建設補貼、關鍵作業環節補貼、購機貸款補貼,促進了農機裝備數量的大幅度提升。2011年底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2355萬千瓦,比2006年增長50%;拖拉機保有量達到99萬臺,比2006年增長46%。農機裝備結構不斷優化,大馬力、多功能、高性能及薄弱環節農業機械增長迅速,大中型拖拉機達到35萬臺以上,是2006年的3.2倍。尤其是重點對玉米、水稻生產的主要、薄弱環節農機具加大扶持,在國家購機補貼的基礎上實施累加補貼,補貼比例達到45%,加快提高了薄弱環節農機具裝備水平。2011年全省水稻插秧機、水稻收獲機分別達到1.97萬臺和1.23萬臺,分別比2006年增長6.3倍和7.2倍,玉米收獲機達到9600臺,實現了從不足百臺猛增到近萬臺的突破和跨越。
農機作業水平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全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5%,比2006年提高35個百分點,五年間翻了一番以上,高出全國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10個百分點。水稻育插秧、水稻收獲和玉米收獲等薄弱環節取得重大突破,水稻機插水平達到51.3%,比2006年提高34.3個百分點,五年增長了2倍以上;水稻機收水平由2006年的16%提高到65%,五年增長了3倍以上;玉米收獲機械從試驗選型階段到大面積推廣應用,機收水平突飛猛進,由2006年的不足1%提高到25%,農業生產跨入了以機械化作業為主的歷史新階段。
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明顯提升
全程農機化示范工程建設采取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整體推進、逐年發展的原則,重點扶持種植規模大、基礎條件好、自籌能力強、建設熱情高的農機大戶和農機合作組織,并通過他們的示范和帶動,培育農機化發展的主體力量。到2011年底,全省農機化作業服務組織和農機戶達到103.7萬戶(個),其中:擁有農機原值20萬元以上的服務組織和大戶達到2.5萬戶(個),作業規模和領域進一步擴大,管理服務水平不斷提升,開始步入市場化、專業化和產業化的發展軌道,通過訂單作業、合同作業、承包服務以及跨區作業等服務形式開展農機生產作業,提高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快了先進適用農業機械的推廣應用,促進了農業生產適度規模經營和產業化發展,已經成為農業生產的主體力量。
農機化新技術推廣應用步伐加快
示范區內建立省部級保護性耕作示范縣22個,水稻育插秧示范縣20個,玉米收獲和秸稈綜合利用示范縣28個。2011年新增保護性耕作面積105萬畝,全省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305萬畝。保護性耕作玉米地塊增產可達到8%左右,平均每公頃節省生產費用800元。農機深松面積達到1550萬畝,2008—2011年四年累計完成深松整地5000萬畝,適宜深松的地塊基本上輪作了一遍。農機深松整地促進了土壤畜水保墑,大大地增強了抗旱排澇能力,玉米平均增產幅度在10%以上,2011年吉林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農機深松功不可沒。推廣玉米膜下滴灌技術,面積達到80萬畝。農機化新技術的快速推廣應用,促進了傳統耕作制度的改革與發展,提高了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實現農業節本增產。
地方農機工業快速發展
在全程農機化示范工程建設中,投入省級財政專項資金,開展農機關鍵環節和關鍵技術的產業化研發,促進了科研部門、生產企業的技術合作與技術創新,自主研發能力進一步增強,核心技術競爭能力和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以水稻插秧機、收獲機、免耕播種機、大馬力拖拉機等為代表的一系列新產品相繼形成生產規模。中國一拖、中機北方、榮城海山等國內大型農機生產企業先后在吉林落戶,呈現合資、技術合作等農機產業發展形式,初步形成了以長春、四平、延邊為中心的農機產業基地,全省規模以上農機生產企業已達160余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