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實訓基地建設的需求背景
慢性病的高發病率、老齡化人口的基數遞增、現代人工作生活的緊張和高強度、人們對健康知識的日益關注,這些都要求大量從事健康管理的專業技能人才。響應國家政策,培養健康管理人才。
健康管理作為一門新興學科,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和循證醫學證據的不斷積累,其學科內涵建設面臨新的發展需求。
隨著健康管理等新專業的開設和專業群的構建,實訓場所空間不足,儀器設備工位數不足,實訓室功能已經不能滿足專業實踐教學需要。優化高職院校軟硬件為了適應健康管理專業群人才培養的新要求,迫切需要擴大健康管理實訓基地內的規模,重新規劃布局,提升健康管理實訓基地建設的整體水平,確保人才培養質量。
大愛健康云平臺健康管理實訓室建設方案直接針對高校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的痛點和困難,涉及到實訓室建設本身,學生實訓和教學的問題,學生培訓就業的問題,學科建設和師資建設的問題,實訓室效益增值的問題。方案不僅考慮到健康服務與管理實訓室建設本身,更考慮到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長期建設,長期發展的需要。
大愛健康云平臺健康管理實訓基地建設理念和思路
(1)對照標準,堅持“四個原則”
以 《高等職業學校健康管理專業教學標準》等為指導,吃透標準,對照標準,落實標準。大愛健康云平臺從高職院校健康管理專業實際出發,提供整體可行性解決方案
健康管理實訓基地建設過程力求做到“四個原則”:系統性原則、真實性原則、先進性原則、輻射性和開放性原則。
健康管理實訓基地建成后要充分發揮作用,對學生及社會開放,做到輻射周邊、資源共享。不僅可以為本校學生提供實踐學習的場所,還可承擔各級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和競賽任務,帶動學校周邊地區健康服務業發展。
(2)充分調研,分步實施
健康管理作為一門新興專業,由于缺乏實訓基地建設的相關經驗,因此,健康管理實訓基地建設要充分考慮學校辦學特點與層次以及學校現有的條件,必須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定位,經過專業教研室、系部、學校多層面的論證。同時,依托當地行業學會和相關企業,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
健康管理實訓基地的建設做到整體規劃,科學布局,分步實施,優化資源配置。
健康管理實訓基地建設過程及內容
(1)構建完整的健康管理專業課程體系
圍繞健康管理專業群服務領域,開展職業崗位調研,分析職業能力。圍繞崗位群工作領域,構建了群平臺課程、專業方向課程、群選修課程組成的彼此聯系、共享開放的課程體系。將健康管理師證書、老年照護證書等職業資格證書所需的知識和技能融入相關課程,推行 1+X 證書制度試點,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明確實踐教學的目標、內容和要求。健康管理實訓基地的建設必須滿足課程實踐教學及專業綜合實訓、職業資格證書培訓的需要。
(2)規劃功能布局
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圍繞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及崗位能力要求,健康管理實訓基地分為健康促進單元、老年保健單元、康復保健單元。健康促進單元包括體適能測試實訓室、健康風險評估實訓室、中醫體質辨識實訓室、營養干預實訓室、心理咨詢室等;
(3)信息化建設和文化建設
健康管理實訓基地實現校園網絡全覆蓋,建設數字化教學環境。購置姿勢評估與訓練系統、日常綜合能力評估與訓練系統、身心反饋放松訓練系統、情景互助康復訓練系統、健康管理軟件、自主體檢管理軟件、中醫健康管理診療一體化平臺等多種信息化軟件系統。
健康管理實訓基地的文化建設在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指導下,校企共同參與,以企業文化為依托,營造職業氛圍。
4. 健康管理實訓基地建設的成效
(1)合理布局,打造高仿真實訓基地
大愛健康云平建成的健康管理實訓基地布局合理,能滿足健康管理專業群的平臺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的實訓教學任務。建有多個理實一體化的技能教室及中醫體質辨識、心理咨詢室、居家養老樣板間等,實訓場景與工作崗位高度接近,既充分滿足“做中學、做中教”的要求,又能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2)更新理念,完善基地運行管理機制
在管理機制方面,融合企業管理理念,滲透企業管理文化,成立由行業企業專家組成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參與實訓基地建設。實訓管理系統實現實訓室資產管理、教學管理、日志管理、預約管理、課時統計、實訓室使用率等的智能化,高效運行實訓基地。
(3)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建立了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提升實訓基地的建設品質。開展“3+1+1”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
(4)“雙創”驅動,培育高素質技能人才
學校堅持以創新創業為導向,多項措施、多種途徑鍛煉、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依托健康管理實訓基地的優勢,成立創新創業工作室,為學生完成創新創業項目提供必要的條件。
(5)多管齊下,拓展基地社會服務功能
健康管理實訓基地建有一支強大的考評員隊伍,積極開展多工種職業技能培訓及職業鑒定,包括健康管理師、保健按摩師、養老護理員等。依托健康管理實訓基地,每周定期組織志愿服務活動,面向全校師生開展健康風險評估、心理咨詢、營養指導、運動指導等服務,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