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爆破設備,包括儲能裝置和充氣隱爆裝置,儲能裝置一端安裝有充氣隱爆裝置,另一端密封或一體成型;儲能裝置采用滌綸材料固化制成,儲能裝置呈圓柱型。作為上述實施的進一步具體說明,儲能裝置呈兩層結構,儲能裝置包括網狀層和硬化層內向外分布。作為上述實施的進一步具體說明,充氣隱爆裝置包括密封基體,密封基體中安裝有充氣機構和隱爆機構。作為上述實施的進一步具體說明,充氣隱爆裝置的密封基體下部延伸出突環;其突環與儲能裝置縮口配合,用于防止與儲能裝置發生脫落。
作為上述實施的進一步具體說明,隱爆機構包括活化劑和電熱絲,電熱絲輸入極引出外部,電熱絲的發熱部位鑲嵌在活化劑內作為上述實施的進一步具體說明,密封基體的中部螺紋結構向外凸出,用于擴展儲能裝置內的體積。作為上述實施方式的進一步具有說明,儲能裝置與充氣隱爆裝置的連接方式為套接整體硬化。作為上述實施方式的進一步具有說明,網狀層的厚度為3mm,硬化層的厚度為3mm。作為上述實施方式的進一步具有說明,儲能裝置內采用液態或固態二氧化碳作為膨脹介質。
作為對上述實施方式的制造工藝說明,二氧化碳爆破設備的制造工藝如下:
1. 先通過塑膠質塑形做出一個固定形狀的基體;2.在基體外層纏繞或套接一層滌綸材質的網狀層;3.網狀層通過硬化材料進行硬化(涂樹脂);4.待網狀層與硬化層硬化后,取出基體。作為上述實施方式的進一步具有說明,硬化層13采用UV硬化膠。通過上述實施例一實施方式所得二氧化碳爆破設備,相對現有技術中的二氧化碳爆破設備,由于本發明中網狀層12的抗拉強度可達2500MPa,而鋼材抗拉強度僅約為355MPa,且其網狀層12和硬化層13的綜合密度僅為1.5×103kg/m3,而鋼材密度為7.9×103kg/m3;本發明的材質綜合密度為爆破管鋼材的0.18倍;本實施例的管體厚度可達現有鋼材爆破管的0.7倍左右;在抗拉強度上,本實施例的管體抗拉強度與現有8mm厚度的鋼材爆破管強度近同;因此,本實施例的二氧化碳爆破設備僅為現有技術中的氣體爆破管的0.13倍左右的質量,本發明具有非常輕質的重量,非常便于運輸和安裝。
2. 實施例二:與實施例一不同之處在于:儲能裝置呈三層結構,由內到外為基體層、網狀層和硬化層;網狀層為滌綸材料,硬化層采用環氧樹脂膠材料,基體層采用聚乙烯材料。
3. 實施例三:與實施例二不同之處在于:密封基體的中部螺紋結構向內凹入;該結構便于運輸和節約整體體積,同時便于保護充氣隱爆裝置,避免受撞。
4. 實施例四:與實施例二不同之處在于:電熱絲的輸入極預先固化在儲能裝置中,通過儲能裝置的壁殼通過引出外部;采用該結構,其輸入極無需使用陶瓷管隔離,且密封較好,其密封基體可以省去電極輸入孔的加工過程。
5. 實施例五:與實施例二不同之處在于:密封基體的外露面采用光滑曲面;采用該結構,可較好的減少碰撞損壞。
6. 實施例六:與實施例二不同之處在于:充氣機構包括閥座、止擋環和鎖合彈簧,止擋環安裝在閥座中上部,止擋環中心為氣孔,止擋環下方為氣壓球閥,氣壓球閥下部為鎖合彈簧,鎖合彈簧安裝在閥座中部,當氣壓球閥下方的壓強大于上方壓強時,氣壓球閥受到壓強差力和鎖合彈簧的彈力,與閥座下部閉合,當氣壓片下方的壓強小于上方壓強時,且氣壓片受到壓強差力大于鎖合彈簧的彈力時,氣壓片向下移動,與閥座下部張開;閥座221上方還設置有密封螺帽。
7. 實施例七:與實施例一不同之處在于:網狀層12的厚度為5mm,基體層11的厚度為1mm,硬化層13的厚度為5mm。
8. 實施例八:與實施例一不同之處在于:網狀層12的厚度為10mm,基體層11的厚度為2mm,硬化層13的厚度為10mm。醉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