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大成的前身是山東農藥廠,作為國家最早的大型農藥生產企業,走到今天要垮掉的地步,不是一兩個人的問題,不是個別地方跑冒滴漏的問題,而是這條大船四處都在漏水。”
連續兩年虧損,披星戴帽,20日、21日,*ST大成(600882)一字跌停。
“去年的虧損,主要是由于原料價格高,公司生產成本較高。”20日,*ST大成董秘于寧向經濟導報記者解釋道。
“大成的前身是山東農藥廠,作為國家最早的大型農藥生產企業,走到今天要垮掉的地步,不是一兩個人的問題,不是個別地方跑冒滴漏的問題,而是這條大船四處都在漏水。”20日在*ST大成的宿舍區,已在這里工作近30年的老徐,悲情地對導報記者說道。
“大成走到現在的地步,與國有企業產權制度不明晰造成的責任缺位密切相關。具體到細節方面,前任董事長耿佃杰任職時,投資熱電廠失敗是壓垮公司的一個重要原因;而耿佃杰之后,備受期望的中國農化入主公司,也并沒有給企業帶來太多的變化。”*ST大成一前任高管對導報記者說。
行業回暖中的異類
據17日披露的年報顯示,*ST大成去年實現營業總收入6.92億元,虧損高達3.81億元。截至去年年末,公司資產總額為13.34億元,負債總額為13.58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所有者權益為-2652.23萬元。
“從財報上看,公司已經資不抵債。”20日上午,*ST大成證券代表沈旭艷對導報記者坦言。
對于去年的巨虧,*ST大成表示,去年農藥市場相對平淡,是連續第4個“小年”,燒堿和液氯價格波動較大,銷售市場時好時壞。而公司產品老化、環保壓力大、產品盈利能力不強等問題在短時期內難以改變。
于寧也表示,公司去年的巨虧主要原因是“原料價格過高”。
這個解釋是否成立?目前,*ST大成的主要產品為農藥、燒堿及液氯等化工產品。去年國內化工行業整體回暖,山東境內的山東海化(6.39,-0.04,-0.62%)、青島堿業(7.47,-0.22,-2.86%)、魯西化工(5.75,0.00,0.00%)、ST魯北等企業,紛紛在年報及三季報中報喜,稱業績將有巨幅增長。*ST大成怎么就成了例外?
于寧對此表示,“我只能披露這么多,我們掌握的情況就是原料成本高。”
產品老化 大規模停工
導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ST大成面臨的情況絕非“原料價格過高”那么簡單。
“我是上世紀80年代初進入公司的,當時還叫山東農藥廠。那時候公司的主打產品就是敵敵畏、氧化樂果、燒堿等,現在已經快30年了,還是這些。二三十年幾乎是原地踏步,這能行嗎?”老徐質問說。
對此,于寧也坦言,公司產品確實“比較老”。
而即使是這些“老”產品,如今也面臨著生產困境。
20日下午1時許,臨近上班時間,*ST大成的大門口開始有員工進出,但人不是很多,與偌大的廠區頗不相稱。
“現在公司多半生產線已經不能正常生產,很多工人都放假在家,上班的估計也就1000多人。紅火的時候,整個公司有兩三千號人呢。”老徐掰著指頭給導報記者算賬,“一廠主要生產敵敵畏等農藥,分東區和西區,東區已經停產,西區也只是運行了一部分產能;二廠是生產氧化樂果的,這個產品有季節性,往年都到‘五一’停產,但今年估計3月底就要停產了;三廠是百菌清生產線,這個生產線自打投建,總是開開停停,去年運行了差不多半年時間,四五月份停工,11月份開工,干了40來天又停工了,今年一直是停工;另外還有兩個生產燒堿的廠子,一個是離子膜燒堿,生產基本正常,一個是隔膜燒堿,也停工了。”
公司陷入困頓,讓*ST大成的員工開始思變。
“像我這樣的老職工,工資加上各種補助,一個月2000來塊錢。剛進來的年輕員工,一個月千把塊錢,甚至不到1000元。”老徐感慨說。
面對職工待遇低下的質疑,沈旭艷解釋稱,“差不多都是這個水平吧,在淄博很普遍。”
這種解釋不能阻止員工的行動,很多人主動選擇“炒掉”公司。“現在的薪資水平根本留不住年輕人,能干的人都跳槽了。在外面隨便找一個技術工作,每個月都能掙三四千元,我們部門去年就有六七個離開的。”老徐說。
老徐也想過離開,但考慮到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年齡也大了,已將整個青春奉獻給了這個企業,所以一直不忍心作出離開的決定。
對于大規模停產、大量員工放假的說法,沈旭艷20日予以了否認:“據我了解,公司生產正常。”
但*ST大成的多名員工向導報記者證實,公司確有多條生產線停產。至于各廠停產的原因,老徐解釋說,“一方面是產品銷路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債臺高筑,銀行不給貸款了。此外還拖欠供貨商貨款,供貨商不敢再向公司賒賬了。”
這種困境,清晰地反映在*ST大成的財報中。其17日披露的年報顯示,截至去年末,公司應付賬款余額1.58億元,其他應付款項目3031.80萬元,比期初余額增加2488.52%。銀行融資方面,由于負債率過高,造成各銀行已壓縮貸款額度,資金嚴重緊缺,直接威脅企業的生存現狀。
連虧如此煉成
“人心不穩,管理混亂,員工也沒心思干活。”在老徐的眼里,這是*ST大成淪落至今的一個重要原因。
此外,投資失敗是一個更直接的原因。“這些年來,公司產品結構幾乎沒有進步。投資的一些項目,除了離子膜燒堿項目,其他的幾乎是投資一個失敗一個。最大的敗筆,就是熱電廠項目。”老徐說。
上述*ST大成前任高管也向導報記者分析,作為一家國有企業,管理者責任缺位是導致企業走向末路的制度缺陷。而熱電廠投資失敗,是一個致命的事情。“如果沒有投資熱電廠,公司就不會有今天。”
他們所說的熱電廠,即淄博大成熱電有限公司(下稱“大成熱電”)。公開資料顯示,該公司成立于2005年,注冊資金1.6億元。公司自成立之后,便虧損連連。
在*ST大成近兩年的虧損中,大成熱電可謂“功不可沒”。雖然于寧在解釋*ST大成虧損原因時并未提及大成熱電,但公司此前曾披露,由于大成熱電擬進行關停,公司去年計提固定資產損失1.94億元,較前一年度增長2966.73%,其中僅因大成熱電就計提了1.84億元。
在2010年,*ST大成虧損7112.36萬元,其中大成熱電就虧損3838萬元。再往前,2009年,大成熱電實現微利,利潤僅512萬元;在2008年,大成熱電巨虧3677萬元……
“大成熱電上馬就是一個錯誤,它不僅將公司的現金流抽得很緊張,投產后又一直在扭虧中掙扎,讓企業越陷越深。”上述*ST大成前任高管抱怨說。
大成熱電的上馬,是在耿佃杰時代。在很多*ST大成員工的心中,耿佃杰在公司的10年可謂“失去的10年”,為公司后期問題的暴露埋下了很多隱患。
2008年,*ST大成迎來了央企股東———中國農化,這曾經為公司帶來了無限的遐想。
中國農化入主公司后,對公司哪方面給予了支持?“這你還是采訪中國農化吧。”20日,于寧如此對導報記者回復。
“有什么支持?公司情況一如既往,并未有太大的變化,反而越陷越深,直至目前已經資不抵債。”上述*ST大成前任高管說。
重組新希望
對于很多投資者來說,雖然*ST大成已陷入困頓,但其重組是很值得期待的。
根據此前公布的重組方案,公司的重組分三步走:重大資產置換,*ST大成將其全部資產與負債作為置出資產,置換標的是華聯礦業部分股權;*ST大成向華聯礦業所有股東發行股份,并以此為對價購買華聯礦業剩余股權;股份轉讓,中國農化將其持有的公司29.84%股權轉讓給華聯礦業原股東銀山投資等,銀山投資等則以前述資產置換所得的農藥等資產、負債以及現金,向中國農化支付對價。
目前,該重組方案已經報送證監會審批。
“即使重組成功,*ST大成變身一只礦業股,但作為農藥生產企業的大成農藥呢?”上述*ST大成前任高管說。
根據上述重組方案,*ST大成的農藥等實體資產被置換出上市公司后,還將被銀山投資等支付給中國農化,以換取中國農化持有的上市公司的股權。也就是說,中國農化還將繼續經營這一部分資產。而這部分資產已經資不抵債,其未來如何發展?
據了解,*ST大成舊廠址面臨搬遷。公司年報中披露,未來將“多快好省地推動新園區建設工作”,且中國農化母公司中國化工集團已經在淄博市臨淄區西王鎮啟動了新材料化工基地園區建設,大成項目一期占地478畝土地已經到位,“新區建設明年開春后將正式啟動。”
20日,導報記者驅車出淄博市區向東20余公里,來到臨淄區西王鎮馮莊村。這里就是*ST大成新項目的建設地。
在村莊北方,幾百畝的土地上靜悄悄的,沒有看到任何動工的跡象。在該村設立的“淄博新型材料化工園區馮家協調小組”,其工作人員向導報記者介紹,大成項目現在還沒有啟動,未來什么時候能啟動也不知道。
上述*ST大成前任高管對新廠的建設并不樂觀:“由于產品結構比較落后,項目環評等前期手續將是很大難題。這且不說,錢從哪里來?現在公司已經這樣了,哪來的錢?”
銀行已經向*ST大成收緊了信貸,上市公司融資平臺也即將失去,公司有何途徑化解資金困境?“現在來看,在公司重組方案中,中國農化將公司29.84%股權置出后,銀山投資等將支付一部分現金,這相當于賣殼來的錢。另外,就看大股東中國農化能不能給一些資金支持了。”上述*ST大成前任高管分析說。
更多熱點資訊盡在 三農財經:http://www.zydsybocom/gdcct.govocn/market/
商業可以很性感,三農財經專題:http://www.zydsybocom/gdcct.govocn/market/fe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