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網公布,多部委日前聯合發布的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意見獲國務院批準。 其中,對于備受關注的多晶硅產業的政策導向是:研究擴大光伏市場國內消費的政策,支持用國內多晶硅原料生產的太陽能電池以滿足國內需求為主,兼顧國際市場。嚴格控制在能源短缺、電價較高的地區新建多晶硅項目,對缺乏配套綜合利用、環保不達標的多晶硅項目不予核準或備案;鼓勵多晶硅生產企業與下游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加強聯合與合作,延伸產業鏈。新建多晶硅項目規模必須大于3000噸/年,占地面積小于6公頃/千噸多晶硅,太陽能級多晶硅還原電耗小于60千瓦時/千克,還原尾氣中四氯化硅、氯化氫、氫氣回收利用率不低于98.5%、99%、99%;引導、支持多晶硅企業以多種方式實現多晶硅-電廠-化工聯營,支持節能環保太陽能級多晶硅技術開發,降低生產成本。到2011年前,淘汰綜合電耗大于200千瓦時/千克的多晶硅產能。 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首席研究員姜謙指出,首先,從8月2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到9月29日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意見正式出臺,時間間隔僅為一個月,這說明國家此次對于部分行業產能過剩這一頑疾并非只是點到為止,不但是要真正落實到實際當中,而且力度和決心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 具體到多晶硅產業,最為關鍵的還是降低能耗。中投顧問最新發布的《2009-2012年中國多晶硅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國內廠商的多晶硅成本普遍在每公斤50美元至70美元,而國際大廠如日本德山、美國Hemlock等七大廠商生產成本最低可以控制在15美元-20美元。而這其中最大的差距就體現在單位產量的能耗上面,比如,國際大廠使用還原爐制造一公斤多晶硅的耗電量一般在140千瓦時,而國內廠商使用還原爐制造一公斤多晶硅的耗電量則是170~180千瓦時。 姜謙指出,成本高昂是國內多晶硅企業的最大命門,而國家此次的調整主要就是從此處著手,比如,嚴格控制在能源短缺、電價較高的地區新建多晶硅項目,新建太陽能級多晶硅還原電耗小于60千瓦時/千克,到2011年前淘汰綜合電耗大于200千瓦時/千克的多晶硅產能等都是這一調整的體現。只有企業的成本降低,整體競爭力不斷加強,整個產業的發展才能真正步入正軌。 姜謙同時注意到,政策導向還提到對缺乏配套綜合利用、環保不達標的多晶硅項目不予核準或備案,新建多晶硅項目還原尾氣中四氯化硅、氯化氫、氫氣回收利用率不低于98.5%、99%、99%。這主要是要提高行業進入門檻,進而保證產業的整體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