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我們國內的鈦白粉行業發展很迅速,這原本是件令業界人士欣慰的好事,但是隨著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沖擊,國內鈦白粉行業的嚴重問題就很快凸顯出來了,其一就是鈦白粉低水平重復建設造成產能的過剩以及價格的急劇下滑,給國內市場帶來了低端市場競爭的混亂和惡性的經濟循環。如今,很多鈦白粉企業鈦白產品庫存嚴重卻遲遲找不到好的銷路,只得微利甚至低于成本價出售以保證運營資金的正常運轉。實際上,我們鈦白企業的困境不能僅僅歸因于全球經濟危機的客觀環境,最重要的還是得從自身找原因。想想看,為什么杜邦等鈦白企業在經濟危機的沖擊下還能持續盈利,而我們的鈦白企業就像經不住一點寒風的小草,在經濟危機的寒潮襲來時就四處搖擺、不知所措呢?說到底,還是因為人家杜邦早就采用密集化、集約型的生產運營,效益好,而我們的鈦白企業大多采用粗放型經營的模式,效率低下,沒有多少抵抗能力,當然就在金融風暴中顯得弱不禁風了。 說到這里,很多人也許會禁不住問,那么到底什么是粗放型、什么是集約型呢?粗放型與集約型有什么本質的區別呢?我覺得在這里有必要順便提一下:所謂粗放型經濟,就是在生產要素質量、結構、使用效率和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依靠生產要素的大量投入來擴大生產規模而實現的經濟增長。這種經濟增長方式的實質是以數量的增長速度為核心,即增加投資、擴大廠房、增加勞動投入,來增加產量,這種經濟增長方式又稱外延型增長方式,以此種方式實現經濟增長往往能源消耗較高,成本較高并且產品質量難以提高,由此經濟效益較低;集約型經濟是與粗放型經濟相對的,其經濟增長方式是在生產規模不變的基礎上,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改進機器設備、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來增加產量,這種經濟增長方式又稱內涵型增長方式,以這種方式實現經濟增長,消耗較低,成本較低,并且產品質量能不斷提高,因此經濟效益較高。 國內鈦白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搶奪制高點的必備利器——集約經營 在我國,除了攀鋼、龍蟒、東佳等鈦白粉龍頭企業一定程度上運營了集約型經濟增長模式外,其他的中小型鈦白粉企業基本是通過粗放經營而生存下來的。也就是說,當前我國絕大多數鈦白粉企業是通過增加投資、擴大廠房、增加勞動投入等勞動要素來增加鈦白粉產量,然后靠產量多便于降價的優勢來挑戰市場上的同行的。鈦白企業靠產量優勢薄利多銷似乎是個好方法,但是這樣做頂多只能保證基本的“溫飽”,而沒法將企業養的“白白胖胖”,對于企業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既然粗放型經營不行,那么我們的鈦白企業為什么不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改進機器設備、加大鈦白粉科技含量的方式來增加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呢?有的人或許說,大多數企業條件不夠。這種理由里恐怕包含有太多的托辭,搞集約經營真的那么難嗎?我看不是技術、資金不到位,是大多數的企業領導只看到眼前的短線利益,畢竟模仿別人很快,也不需要花時間精力去搞什么創新一樣能掙錢,因而他們不能把目光放長遠點看問題,懷著那種急功近利的想法,只是窩在家里搬弄著自己的那畝三分田,不敢越出雷池一步,但是他們忘了,他們就是鈦白市場上的釣魚者,不愿放長線肯定是釣不到大魚的。 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各行各業的經濟增長方式都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不緊跟時代的經濟潮流勢必是要落伍的,同樣,我們的鈦白生產商也要盡快更新觀念,摒棄過去經營企業的陳規陋習,大膽地創新思維,將企業的經濟增長方式引向一個良性的循環,這樣才不至于被市場快速淘汰。 所幸的是,隨著國家政策法規對經濟增長方式的倡導以及鈦白行業對鈦白生產的一系列規范措施的呼吁,我們的鈦白企業紛紛覺醒并開始有所行動。當前,隨著國家環保法規的實施和監管政策的不斷出臺,特別是國務院《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的出臺,鈦白粉行業生產和發展受到日益嚴格的約束和限制,作為污染大和能耗高的鈦白生產企業壓力很大,畢竟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已不適應現代企業和當今社會發展要求,與十七大提出的樹立科學發展觀和實現循環經濟、節能減排政策格格不入。因此,我們的鈦白企業實行清潔生產,轉變長期以來占主導地位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已經迫在眉睫、勢在必行了。從未來的競爭趨勢來看,我們的鈦白企業要想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甚至殺入國際市場的話,就必須得依靠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和利用效率來實現經濟增長,也就有這樣,中國的鈦白企業才有機會蒸蒸日上,以至在國際市場的競爭格局中分得重要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