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林網2月23日消息:杭州已形成“六位一體”打造低碳經濟、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環境和低碳社會的良好局面。云山為鬢,西子為眸,錢塘為帶,煙柳為裙,生態環境是杭州的特色優勢,也是杭州實現科學發展的戰略資源。
建設低碳城市,貴在理念,重在行動,難在堅持。多年來,杭州始終堅持環境立市,走低碳、高效、和諧發展之路。先后榮獲聯合國(微博)人居獎、國際花園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環保模范城市等稱號,連續多年被推評為“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杭州于2009年率先出臺了《關于建設低碳城市的決定》,于2010年成為國家低碳試點城市,目前已建立低碳規劃、指標體系和行動計劃在內的強有力推進機制,并形成了“六位一體”打造低碳經濟、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環境和低碳社會的良好局面。
發展低碳產業是建設低碳城市的根本路徑。多年來,杭州堅持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全面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形成“三二一”產業格局。“十二五”力爭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54%左右。堅持創新驅動,目前發明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均居省會城市首位,去年文化創意、旅游休閑、金融服務、電子商務、信息軟件、先進裝備制造、物聯網、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能源等十大產業增幅高出GDP增速3.4個百分點,占GDP比重達42.9%。圍繞國家對杭州“一基地四中心”的戰略定位,全面優化產業布局。同時,切實強化節能減排減碳硬約束,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十一五”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20.6%,達到0.68噸標準煤,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初步形成了以低碳產業體系為核心的經濟結構。
低碳建筑是低碳城市建設的基礎要件。杭州從2005年起推動“綠色建筑”的創建試點,逐步擴展到對所有新建住宅、工業及商務建筑,從建設、設計、監管環節進行建筑節能“綠色評級”。建立低碳建筑技術支撐體系,研發應用太陽能、熱泵等技術。對既有建筑實施分期節能改造。實施城市“屋頂綠化”計劃,開展“陽光屋頂示范工程”、“金太陽示范工程”,充分利用公共建筑、工業建筑、住宅建筑、公共設施,推廣光伏發電應用,建成全國首個兆瓦級屋頂光伏并網發電項目。今后將從優化建筑設計入手,推廣低碳技術應用,健全房屋健康節能檔案,力爭到2020年實現所有新建住宅碳“零排放”。
低碳交通是低碳城市建設的突出重點。杭州在全國率先推出“免費單車”,就近布點、通租通還、系統配送。堅持“公交優先”,構建地鐵、公交車、出租車、水上巴士、免費單車“五位一體”的大公交體系,建設快速公交系統。加快市區道路綜合整治,完善“三縱五橫”城市路網體系,推進智能化交通及設施建設。實施“錯峰限行”,嚴格執行機動車低排放標準,加強機動車污染源頭治理。同時,深入開展無車日和“綠色出行”主題宣傳活動。今后,杭州將加快完善公共交通體系,爭取居民綠色出行比例達到35%以上,擴大“免費單車”覆蓋面,加快地鐵建設,實現公共交通工具“零距離換乘”,全面構建綠色出行體系。
倡導低碳生活(消費)方式,是構建低碳城市的內在動力。通過向公眾普及低碳知識,鼓勵多步行、騎自行車、選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積極參與節電、節水、節約能源資源等活動,實行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處理等,強化低碳意識和低碳理念,推動形成低碳生活方式。如今,綠色消費、低碳生活逐漸成為杭州市民的自覺行動,64%的市區生活小區實現垃圾分類處理。“十二五”期間,杭州將大力推行碳足跡計算,啟動個人“碳中和”行動計劃,開展“萬戶低碳家庭”示范創建和節能減碳全民行動,促進人們衣、食、住、行、用向低碳模式轉變。
生態環境是低碳城市建設的目標取向。杭州在實施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中,大力倡導“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打造城市森林體系。在主城、副城、組團之間構建2200平方公里的六條生態帶。實施西湖、西溪、運河以及市區291條河道綜合整治與保護開發,城市水系互相貫通,水質明顯改善。編制實施《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推進主要污染物減排、水環境和大氣污染防治,2011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33天。實施垃圾清潔直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十一五”期間,累計投入生態建設專項資金約35億元,完成主要污染物總量削減目標任務,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比2005年下降16.65%和17.79%,群眾對環境保護滿意度明顯提高。“十二五”期間,杭州將加快建設城市生態廓帶,增強森林濕地固碳能力,開展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三江兩岸”景觀保護與生態整治,實施PM2.5監測,強化灰霾治理,全面完成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和生態市建設階段目標。
低碳社會運行體系是建設低碳城市的根本保障。杭州堅持“緊湊型城市”發展理念,加快建設江南、臨平、下沙三個副城和塘棲、良渚、余杭等六大組團,推動產業和人口向副城、組團、新城集聚。開展低碳示范社區創建活動。開展低碳農村試點鄉鎮建設,建立市域生態補償機制,設立每年不少于5000萬元生態建設專項資金。“十二五”期間,杭州將推進低碳市場化機制建設,籌建低碳產業創業基金,開展低碳家庭和低碳社區的試點,使杭州低碳生活風尚的樹立,低碳社會的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推薦閱讀:
福建龍巖連城實施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
太原將改善生態環境建三晉文化特色園林
浙江的“綠色速度”—速度背后體現對生態環境的重視
銀川興慶區一攬子計劃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