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直通車綜合報道:今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最大規模的“名城標志性歷史建筑恢復工程”和“百項文物保護修繕工程”將啟動,每年投入到文物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的專項經費增長到10億元。
10億元投入,相當于其他省市對文物保護財政投資的總和,北京市文物局局長孔繁峙表示,與過去相比,目前的財政投資是空前的。
中軸線將定緩沖區范圍
今年,北京將啟動中軸線沿線文物建筑外觀整修工程,按中軸線申遺要求,繼續中軸線保護規劃研究,確定遺產申報名單、保護范圍緩沖區。深化皇城的整體保護和舊城的傳統空間格局及建筑形制的保護。
同時,北京將加強重點文物建筑修繕保護,完成大高玄殿乾元閣修繕、北海小西天萬佛樓與闡福寺大佛殿建筑群修繕等重點保護工程,進一步研究發掘中軸線文化價值,啟動“中軸線動起來”數字化展示項目。
將新開放一批長城景區
今年還將實施明清皇家建筑修繕保護專項工程,完成頤和園德和園、天壇北神廚和北宰牲亭等修繕工作,加強長城等線性遺產修繕,實施八達嶺長城(未開放段)等修繕,新開放或擴大開放一批長城景區,提供更多的長城游覽景區。
同時,還將開展周口店遺址第一地點保護棚勘查設計工作,開展搶險性考古發掘工作;實施十三陵裕陵等保護修繕工程,創造條件擴大開放區域。
大運河遺產保護將啟動
大遺址保護工作也將加強。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與整治;圓明園遺址建設,遷建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琉璃河、團河行宮、金陵等遺址的保護規劃和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編制。
對符合條件的積極申報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等工作,也都納入了今年的工作計劃。
百項工程(舊城內)部分項目名稱
北圖沿街整治
孚王府圍墻沿街整治
東四清真寺
黃城墻
景山圍墻
故宮東西華門
地安門大街鋪面房整治
中山公園圍墻沿街整治
太廟圍墻、祧殿及東西配殿修繕
大高玄殿圍墻、乾元閣修繕
北海圍墻、靜心齋、萬佛樓、闡福寺大佛殿建筑群修繕
和敬公主府圍墻
慶王府圍墻
恭王府圍墻
大陸銀行舊址
勸業場修繕
先農壇圍墻、文物建筑修繕及化學保護
東便門角樓
東交民巷
西交民巷
金臺書院
福建汀州會館
明城墻遺址公園
中山會館
禮王府
鐘鼓樓修繕
齊白石故居
智化寺修繕
府學胡同36號修繕
左安門外城角樓復健
右安門角樓復健
正金銀行舊址
茅盾故居
德勝門箭樓箭窗修繕及真武廟油飾
歐陽予倩故居
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沿街整治
東直門外清真寺
雍和宮
比利時使館舊址
蔡元培故居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建筑遺存
天壇壇墻、北神廚北宰牲亭長廊修繕
英國使館舊址
宣仁廟
美國使館舊址
奧匈使館舊址
東堂(王府井天主教)
歷代帝王廟
醇親王府
宋慶齡故居
■ 亮點
十三陵將恢復陵墻
伴隨著明十三陵中最后一座未修繕陵寢——裕陵的修繕,十三陵地區陵墻的恢復也被提上日程。
昨天,市文物局表示,目前十三陵準備恢復歷史上圍繞在陵寢之外的陵墻,總長約6公里,工程力爭今年啟動。
香山二十八景逐步恢復
今年,北京還準備實施“香山二十八景”等歷史名園保護工程。根據《北京市文物保護修繕利用中長期規劃》修繕任務和目標,經費落實后計劃啟動香山寺文物修復工程方案編制和立項實施工作,配合海淀區整合香山地區文物資源,逐步恢復“香山二十八景”,為香山歷史文化資源的整合開發與利用、恢復香山及周邊地區的歷史文化景觀創造條件。
保護門頭溝40余古村落
今年還將全面修繕門溝頭區歷史文物。整合區內不可移動文物和40余古村落、近百公里的京西古道文化資源,集中展示該地區的歷史文化特征和區域地理文化特征,逐步形成連片、成線、分類、區域性的歷史文化游覽區。
同時,還將配合昌平區對鞏華城周邊進行全面整治,對現存城墻遺跡修復保護,形成鞏華城文物遺址公園,恢復歷史風貌。
新聞鏈接
北京將恢復古都“凸”形輪廓 6地啟動景觀恢復
復建后的永定門。本報記者 李飛 攝
左安門角樓、右安門角樓等這些建國后被拆毀的城樓舊址,將按照原來的建筑形制,建起新的標志性建筑,讓人們能在地理上對于北京原有的“凸”字形城廓,形成一定的直觀感知。作為建國以來北京最大規模的“名城標志性歷史建筑恢復工程,北京市準備在6個地點,實施歷史文化名城標志性景觀的恢復。
城樓、角樓建國后拆除殆盡
這6處標志性景觀分別為:北京外城西南角樓、永定門箭樓及甕城、北京外城東南角樓、天橋地表標志、內城西南角樓、地安門雁翅樓。
城墻和城樓是北京城最顯眼的標志,但在建國之后,它們中的大部分,因交通等方面的需要,均遭到了毀滅性的拆除,造成歷史遺憾。
時至今日,位于建國門南大街和崇文門東大街相交處內側的東南角樓,是唯一保存下來的北京城的角樓。它處在北京站東南殘留的一段城墻末端,現存角樓建成于明正統四年(1439),此后歷代均有修繕。
6大標志性歷史建筑將重現
經元、明、清數百年建設發展而形成的北京古都,最突出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城市建筑藝術魅力,主要體現在城市的獨特規劃、整體格局、傳統空間和保存至今的重要歷史建筑群上。
按照《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要求,必須從整體上考慮北京舊城的保護,具體體現在歷史河湖水系、傳統中軸線、皇城、舊城“凸”字形城廓、道路及街巷胡同、建筑高度、城市景觀線、街道對景、建筑色彩、古樹名木十個層面的內容。
北京市文物局介紹,北京市政府及東、西城政府將組織實施歷史文化名城標志性景觀的恢復,保持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平面,保護好以現狀護城河為標志的外城輪廓及城墻走向,進一步保護和恢復北京古都的整體形象和傳統城市結構。
并非所有標志性建筑都能恢復
北京擬定建設的古城地標共有6處,從周邊環境的建設難度考慮,預計最早建成的將是位于左安門的外城東南角樓。6個地標建筑,分別位于右安門、永定門、左安門、天橋、西便門和地安門。建設難度也各有不同。由于建設將選址在舊址,而舊址周邊在幾十年的城市發展中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因此建設并不容易。有的舊址周邊目前已經建成了鐵路,距離舊址僅有幾十米之遙。也有的地方雖然現在是綠地,但也要與有關部門進行協調。相比較而言,目前位于左安門附近的外城東南角樓的恢復難度相對較低,預計可以最早開工。
市文物局表示,再現城市輪廓,也要在交通和市政的允許下進行,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標志性建筑都能恢復。另外,類似天橋地表的標志,未來計劃是把仍存的天橋的橋基進行展示,具體的展示方式也在研討中。
專家
“恢復的是標志,不是文物”
文物專家謝辰生表示已毀壞文物無法恢復
對于此次北京市的“名城標志性歷史建筑恢復工程”,著名文物專家謝辰生表示,按照文物法的要求,不可移動文物已經全部毀壞的,應當實施遺址保護,不得在原址重建。但目前如果將其作為一個新建的標志也可以,但必須明確其不是文物。
謝辰生先生說,標志性恢復,首先就不是文物,原來的文物已經不存在了,這是肯定的。
但現在作為一個新建的標志,用原來的形制,從標志上是可以的;但不能因此說原來的東西已經恢復了,“恢復不了,全不對了。”謝辰生說。
“名城標志性歷史建筑恢復工程”不應是恢復古建筑,只能說是恢復了一個標志,讓原來不知道的人可以看到一個輪廓,這樣做還算可以。
背景
“凸”形城廓意在御敵
北京的外城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在內城城墻外加建一圈外城,意在增強城池安全,抵御外敵入侵。
由于資金不充足,1564年,北京外城建成,總長只有14公里,開有7座城門,包括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安門、廣渠門、東便門和西便門。
外城只修建了內城南面部分,此后未再擴延,此后的北京城平面輪廓就形成了“凸”字形。現在二環路和南二環路,就是沿“凸”字形輪廓線修建。
公元1564年,為保京城安全,北京外城建成,正門命名為“永定門”,寄寓“永遠安定”。
作為正門,永定門是北京外城7座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永定門的規模已遠遠大于其他6個外城城門,以雄偉姿態矗立在北京城中軸線的最南端,直至1957年被拆除。永定門復建于2005年國慶節前竣工。
緊鄰外城7座城門之一的左安門,在明清時期,外城東南角樓,又稱左安門角樓。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北京外城整體拆除過程中,左安門角樓也于1955年不復存在。去年9月,東城區官方網站就復建北京外城東南角樓,進行項目公示和征求意見,外城東南角樓有望2013年原貌重現。
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單檐歇山頂一層的城樓,灰筒瓦頂;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樓連城臺通高16.6米;南側、東西側分別面辟兩層箭窗。1958年完全拆除。
內城西南角樓即原西便門的城樓、箭樓、甕城,建于1439年。其結構與東便門城樓相仿,但高度略低。
建國后,西便門城門、甕城和箭樓被選定為拆除的第一座城門,1952年即被拆除。
1988年,市政府整修了緊靠城樓東側殘存的195米內城墻,并在外城相接原址復建了“八瞪眼”箭樓,保留了7處斷面遺跡。
中軸路上的知名景觀,始建于1420年,位于地安門門樓左右兩側。為東西相對稱的兩棟二層磚混建筑,面寬各十三間,黃琉璃瓦覆頂,建筑造型別致,遠觀好似大雁張開的一對翅膀,故此得名。
民國初期為便利交通,地安門東西兩側城墻被拆除。1954年起,為了疏導北部城區的交通,將地安門及雁翅樓一并拆除。目前修復工程尚未開工。
古時,天橋是一片水洼和沼澤,后形成河流。1420年修建天壇后,在現珠市口以南、永定門以北,建起了一座壯觀的單孔高拱橋。后得名天橋。
1929年,因修有軌電車橋身被修平,1934年,橋欄桿拆除。自此,天橋僅成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