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農業】“建立和完善生豬期貨市場,運用套期保值功能,把現貨交易形式下由養殖環節單獨承擔的價格風險,市場化地轉化、分散到社會投資者身上,這對降低養豬行業的風險,保持豬業健康發展是一個利好。”中國畜牧業協會豬業分會副秘書長荊繼忠的這番話出現在2006年夏天的“中國豬業發展”大會上。
 進入21世紀的十多年里,我國生豬市場價格呈現出周期性大幅度波動。2003年下半年到2004年9月的一輪狂飆讓生豬價格創下了十多年未有的高位。好景不長,之后的2005年到2006年,生豬生產行業又陷入全行業虧損。到了2007年,全國生豬價格又掀起一輪漲價潮……
 分析生豬價格的波動規律,不難發現,這是一個4年一周期的輪回。有專家將這個周期劃分為高潮期、回落期、低潮期和回升期”4個環節。生豬價格頻繁大幅度波動并沒有讓生豬養殖行業嘗到太多甜頭,相反,許多疲于跟風的養殖戶不知不覺地就陷入了“生豬賣難-價格下跌-宰殺母豬-生豬減少-供應短缺-價格上漲-養殖增加-生豬賣難”的惡性循環,使整個行業的健康成長受到威脅。
 面對這種局面,人們很容易想到期貨這一現代市場經濟中應對價格風險的重要場所和手段。荊繼忠的上述發言代表了當時很多人的觀點。2008年初,大連商交所宣布基本完成了生豬期貨合約、規則制度的市場調研和設計等準備工作,生豬期貨的推出似乎已經水到渠成。各界人士紛紛表示,希望盡快推出生豬期貨,助推生豬產業走出價格困境。
 然而,這一等又是4年。直到今天,生豬期貨仍未成功上市。近日,大連商交所有關負責人再次透露,盡管生豬期貨交易等方案早已形成,但由于涉及活體交割,中國尚無前例,該種期貨上市“還是比較慎重”。此外,豬肉價格直接影響到居民生活消費價格,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新一輪以食品為主的價格上漲剛剛得到初步控制,有關部門對于生豬期貨的推出慎之又慎。
 破解“豬賤傷農,肉貴傷民”
 2011年底,商務部有關負責人曾表示,為了穩定豬肉價格,2012年有可能推出部分豬肉期貨的品種。據透露,商務部、證監會、農業部等部門已對生豬期貨達成一致意見,2012年應當有個別品種出臺,目前有關部門正在積極準備。這一消息傳出后,立即引起人們對生豬期貨的種種猜想。
 據統計,我國人均豬肉消費量已達約40公斤/年,占肉類消費總量的2/3。作為畜牧業中最大的產業,生豬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近年來,我國生豬市場供求格局變化以及現貨市場內在缺陷導致的生豬價格周期波動越來越頻繁,波動幅度加劇,市場風險加大。從需求方面看,豬肉幾乎已經成為城鄉生活必需品,其消費需求呈剛性增長態勢,對價格敏感度較低。從供給方面看,我國生豬生產已經由過去的“一瓢水、一瓢糠”的農村家庭飼養模式逐步向規模化養殖模式轉變,生產動機也由“聚零成整、提供肥料”讓位于追求經營利潤最大化,供給對價格的反應比過去更加敏感。但由于生豬生產從仔豬到育肥一般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供給對價格的反應要經過相應的蜇伏期才能體現出來。
 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單純依靠目前的生豬現貨市場已經難以有效引導生豬養殖,因為養殖戶往往根據現貨價格來決定生豬飼養量,但等到出欄時,市場供給和需求形勢很可能已經發生較大變化,生豬價格會出現較大波動。由于養殖主體不能利用其他機制和途徑分散和轉移風險,只能被動承受虧損或者失去盈利機會。而當期的市場價格又可能作為信號影響下一期生豬生產和供給,如此反復,致使我國生豬生產頻繁地陷入“多了少了”的循環怪圈,價格也極易大起大落,給生豬產業鏈上的飼料、養殖、屠宰、銷售、消費等各個環節都帶來較大的不確定性,降低了生豬業的資源配置效率。在我國,養殖者和最終消費者是生豬和豬肉市場風險的主要承擔者,在生豬價格頻繁大幅波動中,“豬賤傷農,肉貴傷民”已成為亟待破解的難題。
 生豬期貨能否實現買賣雙贏
 從長遠來看,由于我國生豬市場具有巨大的容量,市場定價機制將隨生豬期貨的推出更加完善,從而為增強我國在國際生豬貿易中的話語權,甚至為形成全球生豬定價中心提供了推動力。同時,生豬期貨的推出與糧食期貨形成有效互補,形成涵蓋主要農畜產品的較為完整的農產品(000061)期貨體系,從而進一步提升我國農業產業化水平。再者,生豬期貨的推出可以通過對交割品種的標準化規定,鼓勵優良品種的推廣,并藉此助推生豬產業的升級。此外,生豬期貨的完全市場化定價機制對于淘汰規模不經濟的生豬養殖農戶,調整大型養殖場的養殖結構,推進“公司+農戶”等集約化生產模式具有促進作用。
 從微觀的視角來看,農戶和養殖場根據期貨價格信號及時了解未來的生豬市場價格走勢,合理調整養殖規模和飼養周期,以減少經營的盲目性,提前鎖定銷售價格,穩定養殖收益。另一方面,加工商和貿易商通過期貨交易,分批購進生豬,保障原料穩定供給,提前鎖定采購成本,保證生產經營的正常開展。
 在這種情況下,與現貨市場相結合,建立和完善生豬期貨機制能夠為分散生豬市場風險提供有效途徑。生豬養殖戶可以通過生豬期貨行情把握未來的市場供求狀況和價格走勢,從而合理調整養殖規模和飼養周期,減少生豬生產的盲目性,并通過“先賣后養”模式,以及利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事先將價格鎖定在相對理想的水平,從而規避生豬現貨價格波動風險,保證收益的穩定性。
 同樣,其他相關的飼料企業、肉制品加工企業等也可以利用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和套期保值功能對生產經營做出合理決策,規避市場風險。生豬產業鏈上各環節參與生豬期貨市場,將有助于加快生豬品種改良和科技養殖的進程,促進我國生豬生產實現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大型生豬養殖和屠宰企業可以利用期貨市場,推行“期貨+訂單”的新模式,聯合養殖場、農戶共同參與期貨市場,合理組織生產,促進生豬市場資源的有效配置。散養戶則可以借助與大型企業的合作,運用企業的養殖技術、疫病防治技術和資金上的優勢,實現科學養殖,走出小農經濟和作坊式生產模式。此外,生豬期貨也將為政府調節生豬市場提供一個比較有效的價格信號,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國際市場上,美國、德國和韓國先后都推出了生豬期貨。尤其是美國,自1966年2月生豬期貨上市后,加速了生豬產業的規模經營和產業整合,至上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70%的生豬質量都能夠達到期貨交割標準。
 生豬期貨仍有一些難題待解
 就在生豬期貨的推出呼聲日益高漲之時,業界也不乏對生豬期貨的疑慮。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就曾經指出,國內生豬養殖行業規模小,有實力的大企業幾乎沒有,而生豬屠宰企業已經具備較強實力。因此,與國內其他農產品期貨類似,未來生豬期貨的交易主體依舊不會是生豬生產者,而是生豬的需求方和其他主體。從行業對比上看,生豬期貨存在“打壓”生豬價格的傾向。此外,中國實行生豬定點屠宰制度,并且多數大中城市均限制當地屠宰企業數量,這些定點企業已經成為事實上的唯一合法生豬需求方;另一方面,國家一直在打擊生豬私宰,進一步加強定點企業的地位,也就是說,生豬需求方的實力會持續增強。
 國內生豬養殖者實際參與期貨市場活動的素質和能力也是一個問題。受資金實力和文化程度影響,我國不少生豬養殖戶還無力進入期貨交易市場進行交易。并且,中國生豬價格一直是由生豬需求方決定,養殖者只能被動接受或者僅做小幅調整。生豬期貨的上市將進一步加強需求方的議價能力。
 從數量上看,我國符合生豬期貨交割標準的生豬在3億頭左右,但大型屠宰企業的屠宰量就有1億頭,再考慮到其中多數規模仍舊較小,不會參加期貨交易,以及大型屠宰企業自身擁有部分養豬場,因此實際交割的生豬數量低于1億頭;而國內前3家大型生豬屠宰企業的屠宰量近3000萬頭,其未來屠宰能力將接近7000萬頭,因此存在“操縱”市場的風險。
 交割等技術問題還在商議
 業內人士表示,從目前的市場形勢看,生豬期貨的上市應當不存在懸念,只是上市時間的早晚問題。有知情人士甚至表示:“現在剩下的就是程序上的事情了。”我國生豬現貨規模巨大,年產量近5000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50%以上,并且呈不斷上升趨勢。據大連商品交易所介紹,該機構從2001年起就開始了生豬期貨的研發工作,并組織有關研究人員赴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系統學習生豬期貨合約與相關制度。
 目前,大商所已完成了生豬期貨合約、規則設計及技術準備工作。由該機構制定的“生豬期貨合約初本”,已經發到一些期貨公司和屠宰企業,征求意見。據大連商品交易所介紹,目前關于生豬期貨上市,主要的問題是如何交割,但是推出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據介紹,目前大商所對于生豬期貨合約交割的基本設計思路是,以養殖和屠宰場代庫,這樣可避免生豬的轉運等環節,活豬交割問題就自然解決了。以養殖和屠宰場代庫,就是由養殖和屠宰企業開出倉單,與現在的豆粕以廠代庫類似,存欄成本很低。
 大連商品交易所表示,目前我國生豬現貨市場比較成熟,國際市場上具備成功開展期貨交易的經驗,上市生豬期貨的條件比較理想。他說,生豬現貨價格具有較強波動性。數據分析結果顯示,2004~2005年國內生豬現貨價格波動幅度達到18.52%,廣大養殖戶和相關企業保值避險需求非常強烈。
 而生豬期貨在世界農產品期貨市場中占有重要地位。2004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生豬期貨成交量在美國商品期貨中排名第11位,其在風險控制、交易、實物交割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我國可以借鑒。
 據介紹,目前大商所設計的生豬期貨合約以國內流通量最大的三元雜交豬為交易品種,以符合豬肉gb2707-1994、體重在90~110公斤之間、瘦肉率標準為59%~61%的豬胴體作為交割標準品。在交割地點與交割方式上,大商所擬借鑒豆粕成功的以廠代庫交割制度,在生豬主產地及主要消費地,選擇交通便利、具有一定規模的國家法定定點生豬屠宰廠作為交割地點。
 有業內人士指出,生豬期貨上市不僅僅是新增一個品種的問題,更意味著國內期貨市場能否將國際上已成功交易的畜牧產品期貨引進中國。
 進入21世紀的十多年里,我國生豬市場價格呈現出周期性大幅度波動。2003年下半年到2004年9月的一輪狂飆讓生豬價格創下了十多年未有的高位。好景不長,之后的2005年到2006年,生豬生產行業又陷入全行業虧損。到了2007年,全國生豬價格又掀起一輪漲價潮……
 分析生豬價格的波動規律,不難發現,這是一個4年一周期的輪回。有專家將這個周期劃分為高潮期、回落期、低潮期和回升期”4個環節。生豬價格頻繁大幅度波動并沒有讓生豬養殖行業嘗到太多甜頭,相反,許多疲于跟風的養殖戶不知不覺地就陷入了“生豬賣難-價格下跌-宰殺母豬-生豬減少-供應短缺-價格上漲-養殖增加-生豬賣難”的惡性循環,使整個行業的健康成長受到威脅。
 面對這種局面,人們很容易想到期貨這一現代市場經濟中應對價格風險的重要場所和手段。荊繼忠的上述發言代表了當時很多人的觀點。2008年初,大連商交所宣布基本完成了生豬期貨合約、規則制度的市場調研和設計等準備工作,生豬期貨的推出似乎已經水到渠成。各界人士紛紛表示,希望盡快推出生豬期貨,助推生豬產業走出價格困境。
 然而,這一等又是4年。直到今天,生豬期貨仍未成功上市。近日,大連商交所有關負責人再次透露,盡管生豬期貨交易等方案早已形成,但由于涉及活體交割,中國尚無前例,該種期貨上市“還是比較慎重”。此外,豬肉價格直接影響到居民生活消費價格,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新一輪以食品為主的價格上漲剛剛得到初步控制,有關部門對于生豬期貨的推出慎之又慎。
 破解“豬賤傷農,肉貴傷民”
 2011年底,商務部有關負責人曾表示,為了穩定豬肉價格,2012年有可能推出部分豬肉期貨的品種。據透露,商務部、證監會、農業部等部門已對生豬期貨達成一致意見,2012年應當有個別品種出臺,目前有關部門正在積極準備。這一消息傳出后,立即引起人們對生豬期貨的種種猜想。
 據統計,我國人均豬肉消費量已達約40公斤/年,占肉類消費總量的2/3。作為畜牧業中最大的產業,生豬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近年來,我國生豬市場供求格局變化以及現貨市場內在缺陷導致的生豬價格周期波動越來越頻繁,波動幅度加劇,市場風險加大。從需求方面看,豬肉幾乎已經成為城鄉生活必需品,其消費需求呈剛性增長態勢,對價格敏感度較低。從供給方面看,我國生豬生產已經由過去的“一瓢水、一瓢糠”的農村家庭飼養模式逐步向規模化養殖模式轉變,生產動機也由“聚零成整、提供肥料”讓位于追求經營利潤最大化,供給對價格的反應比過去更加敏感。但由于生豬生產從仔豬到育肥一般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供給對價格的反應要經過相應的蜇伏期才能體現出來。
 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單純依靠目前的生豬現貨市場已經難以有效引導生豬養殖,因為養殖戶往往根據現貨價格來決定生豬飼養量,但等到出欄時,市場供給和需求形勢很可能已經發生較大變化,生豬價格會出現較大波動。由于養殖主體不能利用其他機制和途徑分散和轉移風險,只能被動承受虧損或者失去盈利機會。而當期的市場價格又可能作為信號影響下一期生豬生產和供給,如此反復,致使我國生豬生產頻繁地陷入“多了少了”的循環怪圈,價格也極易大起大落,給生豬產業鏈上的飼料、養殖、屠宰、銷售、消費等各個環節都帶來較大的不確定性,降低了生豬業的資源配置效率。在我國,養殖者和最終消費者是生豬和豬肉市場風險的主要承擔者,在生豬價格頻繁大幅波動中,“豬賤傷農,肉貴傷民”已成為亟待破解的難題。
 生豬期貨能否實現買賣雙贏
 從長遠來看,由于我國生豬市場具有巨大的容量,市場定價機制將隨生豬期貨的推出更加完善,從而為增強我國在國際生豬貿易中的話語權,甚至為形成全球生豬定價中心提供了推動力。同時,生豬期貨的推出與糧食期貨形成有效互補,形成涵蓋主要農畜產品的較為完整的農產品(000061)期貨體系,從而進一步提升我國農業產業化水平。再者,生豬期貨的推出可以通過對交割品種的標準化規定,鼓勵優良品種的推廣,并藉此助推生豬產業的升級。此外,生豬期貨的完全市場化定價機制對于淘汰規模不經濟的生豬養殖農戶,調整大型養殖場的養殖結構,推進“公司+農戶”等集約化生產模式具有促進作用。
 從微觀的視角來看,農戶和養殖場根據期貨價格信號及時了解未來的生豬市場價格走勢,合理調整養殖規模和飼養周期,以減少經營的盲目性,提前鎖定銷售價格,穩定養殖收益。另一方面,加工商和貿易商通過期貨交易,分批購進生豬,保障原料穩定供給,提前鎖定采購成本,保證生產經營的正常開展。
 在這種情況下,與現貨市場相結合,建立和完善生豬期貨機制能夠為分散生豬市場風險提供有效途徑。生豬養殖戶可以通過生豬期貨行情把握未來的市場供求狀況和價格走勢,從而合理調整養殖規模和飼養周期,減少生豬生產的盲目性,并通過“先賣后養”模式,以及利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事先將價格鎖定在相對理想的水平,從而規避生豬現貨價格波動風險,保證收益的穩定性。
 同樣,其他相關的飼料企業、肉制品加工企業等也可以利用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和套期保值功能對生產經營做出合理決策,規避市場風險。生豬產業鏈上各環節參與生豬期貨市場,將有助于加快生豬品種改良和科技養殖的進程,促進我國生豬生產實現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大型生豬養殖和屠宰企業可以利用期貨市場,推行“期貨+訂單”的新模式,聯合養殖場、農戶共同參與期貨市場,合理組織生產,促進生豬市場資源的有效配置。散養戶則可以借助與大型企業的合作,運用企業的養殖技術、疫病防治技術和資金上的優勢,實現科學養殖,走出小農經濟和作坊式生產模式。此外,生豬期貨也將為政府調節生豬市場提供一個比較有效的價格信號,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國際市場上,美國、德國和韓國先后都推出了生豬期貨。尤其是美國,自1966年2月生豬期貨上市后,加速了生豬產業的規模經營和產業整合,至上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70%的生豬質量都能夠達到期貨交割標準。
 生豬期貨仍有一些難題待解
 就在生豬期貨的推出呼聲日益高漲之時,業界也不乏對生豬期貨的疑慮。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就曾經指出,國內生豬養殖行業規模小,有實力的大企業幾乎沒有,而生豬屠宰企業已經具備較強實力。因此,與國內其他農產品期貨類似,未來生豬期貨的交易主體依舊不會是生豬生產者,而是生豬的需求方和其他主體。從行業對比上看,生豬期貨存在“打壓”生豬價格的傾向。此外,中國實行生豬定點屠宰制度,并且多數大中城市均限制當地屠宰企業數量,這些定點企業已經成為事實上的唯一合法生豬需求方;另一方面,國家一直在打擊生豬私宰,進一步加強定點企業的地位,也就是說,生豬需求方的實力會持續增強。
 國內生豬養殖者實際參與期貨市場活動的素質和能力也是一個問題。受資金實力和文化程度影響,我國不少生豬養殖戶還無力進入期貨交易市場進行交易。并且,中國生豬價格一直是由生豬需求方決定,養殖者只能被動接受或者僅做小幅調整。生豬期貨的上市將進一步加強需求方的議價能力。
 從數量上看,我國符合生豬期貨交割標準的生豬在3億頭左右,但大型屠宰企業的屠宰量就有1億頭,再考慮到其中多數規模仍舊較小,不會參加期貨交易,以及大型屠宰企業自身擁有部分養豬場,因此實際交割的生豬數量低于1億頭;而國內前3家大型生豬屠宰企業的屠宰量近3000萬頭,其未來屠宰能力將接近7000萬頭,因此存在“操縱”市場的風險。
 交割等技術問題還在商議
 業內人士表示,從目前的市場形勢看,生豬期貨的上市應當不存在懸念,只是上市時間的早晚問題。有知情人士甚至表示:“現在剩下的就是程序上的事情了。”我國生豬現貨規模巨大,年產量近5000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50%以上,并且呈不斷上升趨勢。據大連商品交易所介紹,該機構從2001年起就開始了生豬期貨的研發工作,并組織有關研究人員赴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系統學習生豬期貨合約與相關制度。
 目前,大商所已完成了生豬期貨合約、規則設計及技術準備工作。由該機構制定的“生豬期貨合約初本”,已經發到一些期貨公司和屠宰企業,征求意見。據大連商品交易所介紹,目前關于生豬期貨上市,主要的問題是如何交割,但是推出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據介紹,目前大商所對于生豬期貨合約交割的基本設計思路是,以養殖和屠宰場代庫,這樣可避免生豬的轉運等環節,活豬交割問題就自然解決了。以養殖和屠宰場代庫,就是由養殖和屠宰企業開出倉單,與現在的豆粕以廠代庫類似,存欄成本很低。
 大連商品交易所表示,目前我國生豬現貨市場比較成熟,國際市場上具備成功開展期貨交易的經驗,上市生豬期貨的條件比較理想。他說,生豬現貨價格具有較強波動性。數據分析結果顯示,2004~2005年國內生豬現貨價格波動幅度達到18.52%,廣大養殖戶和相關企業保值避險需求非常強烈。
 而生豬期貨在世界農產品期貨市場中占有重要地位。2004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生豬期貨成交量在美國商品期貨中排名第11位,其在風險控制、交易、實物交割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我國可以借鑒。
 據介紹,目前大商所設計的生豬期貨合約以國內流通量最大的三元雜交豬為交易品種,以符合豬肉gb2707-1994、體重在90~110公斤之間、瘦肉率標準為59%~61%的豬胴體作為交割標準品。在交割地點與交割方式上,大商所擬借鑒豆粕成功的以廠代庫交割制度,在生豬主產地及主要消費地,選擇交通便利、具有一定規模的國家法定定點生豬屠宰廠作為交割地點。
 有業內人士指出,生豬期貨上市不僅僅是新增一個品種的問題,更意味著國內期貨市場能否將國際上已成功交易的畜牧產品期貨引進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