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城市民繆先生5月21日向記者反映:前幾天他帶友人去靈山游覽,途中經過十八灣地段,在路邊的水果攤買了5公斤楊梅。結果回家之后一稱,買的楊梅只有2.5公斤。對此他非常氣憤。
“短斤缺兩得太厲害了,5斤當5公斤賣。20多元錢一斤呢,這么一算他們得賺多少啊!”繆先生說,當時他們朋友幾個在車上,開到十八灣附近的時候,看到路邊的水果攤都在向車子招手。他們考慮去靈山一趟也不容易,就想帶點楊梅回去。下車之后,幾個人多少都買了一點,最多的一個人買了2公斤,加起來總共有5公斤。老板拿出一個木制秤,稱好了,繆先生他們也沒細看,就直接走了。回家之后,有朋友稱了發現分量不對,互相通知之下,發現普遍是少了一半的重量。繆先生說,他不是無錫人,來這邊工作半年。總對朋友說無錫怎么好,還帶他們來玩,結果留下了一個敗筆。
記者隨即趕往現場調查。在開往靈山的沿山公路兩側確實有不少水果攤,看到行車經過,一些攤主就會大力揮手。記者在十八灣附近的一個水果攤下了車。攤主馬上熱情地圍了上來:“剛上市的本地楊梅,包甜,買點吧。”“那要個2斤吧。”“好嘞。”攤主熟練地把楊梅裝在塑料袋里稱了起來。記者掂量一下,發現重量似乎有些不對。“老板,這有2斤嗎?好像太輕了點啊。”老板打起了哈哈:“怎么沒有呢?我剛不是給你看過我的秤嘛。”記者拿出彈簧秤一稱,發現刻度上清楚地顯示著650克。面對事實,攤主訕笑兩聲,趕緊給口袋里加了一些楊梅:“我們的秤老,可能是有點不準,呵呵。”“那也不可能差這么多啊!”……
之后該攤主透露,像這種短斤缺兩已經是他們行內不成文的“行規”,“一般都要少個幾兩的,大家都這么干。有的黑心點的一半也沒有的。現在的人也不會看秤的。而且基本買了就走,這么遠,誰會高興為了幾斤楊梅再跑一趟哇。”該攤主說,本身他們就屬于無照經營,要是有城管等部門來查,他們立馬就撤。
對此,有關部門提醒市民,對于這樣的水果攤多次整治也不見效果,短斤缺兩的問題主要還是要靠攤主的自律和誠信。希望市民在路邊購買水果的時候多加注意,避免上當受騙。(陳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