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農業】■半月談記者譚劍張勇
“辛苦兩三年,鈔票袋子提”、“葡萄種得好,小車家里跑”,這是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張家界市的招商引資項目——四川省果王果業公司提供的“美國紅提葡萄”栽種項目所承諾的。在當地政府的組織下,湘西自治州和張家界市數千農戶在數千畝耕地上大種葡萄,然而幾年下來,如今他們才發現所謂的美國品種竟然連年絕收。大批種植戶多年的投入泡了湯,一些毀田種果的貧困戶目前連口糧都無法保障,這場涉及四個國家或省扶貧重點縣的“紅提葡萄風波”給當地干部群眾帶來了深刻教訓。
“致富果”變成“傷心果”
在張家界市永定區荷花村,公路兩側成片的良田被林立的水泥樁子取代,密密的葡萄苗綠意盎然。附近村民介紹說,雖然到了掛果季節,但這些苗子卻既不開花也不掛果。荷花村村主任田廷喜介紹說,自2003年起全村80%以上的農戶都種上了由四川省果王果業公司提供的“美國紅提葡萄”,可幾年來這些葡萄絕大部分沒有收成。“幾年來田也毀了,積蓄也沒了,現在吃飯喂豬用糧都要到街上買。”
而在2003年推廣這些葡萄時,當地政府和果王公司將效益吹得天花亂墜。“當時上面的干部講葡萄畝產最少3000斤,一年收入少說也有15000元。”田廷喜告訴記者,“政府還許諾給種植戶提供貼息貸款供農戶買種苗。”四川果王果業公司則提出了“四包四保”的誘人條件:包提供種苗,保證種苗純度95%以上;包栽前技術培訓,保證植苗成活率95%以上;包6年免費技術服務,保證第二年投產,第三年豐產;包果品銷售,保證以保護價收購。如此“優惠”的條件讓世世代代種田為生的村民們覺得天上真的掉餡餅了。
幾年來的種植實驗卻表明,果王公司的紅提葡萄不僅不能給農民帶來效益,相反是個“藥罐子、肥袋子”。田廷喜說,按果王公司的技術要求,紅提葡萄“七天打一次藥,十天施一次肥”,加上葡萄架子和種苗等前期投入,三年下來平均每畝成本至少8000元,多的上萬,許多農戶三年葡萄種下來已經是傾家蕩產。
荷花村“葡萄事件”只是整個湘西地區“紅提風波”的一個縮影。張家界一個市的“美國紅提”種植面積就接近3000畝,牽涉農戶數千。據張家界市農業局初步統計,全市因引進果王公司水果苗木,目前至少造成農民直接經濟損失近2000萬元,間接損失達6000多萬元,隨著時間的推移損失還將不斷擴大。
政府入了“騙子公司”的“套”
四川果王果業有限公司如今被紅提種植戶氣憤地稱為“騙子公司”。就是這樣一家公司,還是2002年通過當時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掛職的一個農業部副處長介紹“引進”過來的,作為永順縣農業招商引資項目。當年年底,永順縣人民政府與果王果業簽訂了“合作開發協議書”。在這份協議書上,果王公司董事長王利民為永順縣勾畫出一幅名為“5233工程”的宏偉藍圖:用三年時間發展紅提葡萄、早熟梨和油桃等優質水果5萬畝,產量達到1億公斤,產值3億元。
對于一個國家扶貧重點縣來說,3億元年產值的意義不言而喻。縣里迅速成立了“水果辦”,又召開干部大會,由縣委書記做動員報告,層層下達種植任務。永順縣一名鄉鎮干部回憶說,當時出現了一種“大躍進”式的氛圍,每個重點鄉鎮都確定了1名以上的主要領導專抓負責,由鄉鎮組織干部大搞宣傳發動,分戶落實面積。“當時全縣多數干部都沉浸在四川水果‘神話’之中,沒有誰敢提反對意見。”
永順縣的“火熱氣氛”很快就感染了鄰近的張家界市。經該市農業局邀請,果王公司在進行三次“考察”后,依葫蘆畫瓢地提出要在張家界市實施“4233生態觀光水果示范工程”。為了取得農戶信任,果王公司還派出工作人員到每個村組群眾大會上宣講“四包四保”。在輪番轟炸式的宣傳攻勢下,許多農戶放棄糧食種植,向信用社舉貸購買果王公司種苗。
然而,果王公司向農戶們描繪的誘人前景很快就被證明是一個騙局。在果王公司通過銷售苗木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種植戶們卻發現公司承諾根本就實現不了。實際上,包括果王公司自己辦的200多畝示范基地在內,除了2003年有一些試掛果外,2004年、2005年永順縣和張家界市絕大部分葡萄不開花不掛果。而就在此時,當初信誓旦旦承諾“四包四保”的果王公司卻變了卦,先是指責種植戶沒有按公司規定的技術操作,隨后又強行辭掉技術員,包銷農民葡萄更是成了一句空話。
2005年4月,在沒有通知協作方的情況下,果王公司以“中央農村耕地政策調整以及農民不按合同履行義務”為由向四川省仁壽縣人民法院申請破產,9月仁壽縣法院宣告“終結果王公司破產程序,未得到清償的債權不予清償”。破產之后,果王公司董事長王利民“人間蒸發”,蹤跡全無。
“紅提風波”誰來負責
果王公司的突然破產使湘西紅提神話如泡影一般破滅,而其留下的爛攤子卻難以收拾。永順縣副縣長向宏告訴記者,果王公司破產后,巨額經濟損失使一些種植戶們無法接受,他們多次找縣政府“討說法”,并不斷到長沙、北京上訪。現在“紅提風波”已成為縣里最頭痛的事。
為了平息種植戶的怨氣,目前永順縣采取了“無償技術服務、免費提供糧食種子肥料、對種植戶按每畝每年發放80元作生活補貼”等補償方式。但對于農戶們提出的“追回被騙資金、依法賠償損失”的要求,縣政府卻表示無能為力。副縣長向宏對記者說:“合同是農民自愿與果王公司簽訂的,政府沒有直接責任;而且一旦開了賠償先河,其他農戶也會群起效法。”
湖南農業大學教授石雪暉在對湘西紅提進行了考察之后認為,栽種過密、架式不合理以及在病蟲害防治方面存在嚴重的技術問題是造成湘西紅提大面積失敗的主要原因。據石教授介紹,紅提種植密度一般以每畝150株左右較為合適,而果王公司卻要求農戶每畝必須插苗410株。湖南省農業廳副處長胡安邦認為,對于這種明顯帶有炒苗性質、有悖于種植常理的做法,當地農業部門只要進行一個簡單的區試就可試出真假,而在整個推廣過程中,當地農業部門從未進行區試。事實上,對湘西大面積推廣紅提,湖南省農業廳多次提出明確的反對意見,可是當地政府還是視若無睹,反而不斷為果王公司搖旗吶喊直到采取行政命令、貼息貸款等形式盲目推廣。
“辛苦兩三年,鈔票袋子提”、“葡萄種得好,小車家里跑”,這是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張家界市的招商引資項目——四川省果王果業公司提供的“美國紅提葡萄”栽種項目所承諾的。在當地政府的組織下,湘西自治州和張家界市數千農戶在數千畝耕地上大種葡萄,然而幾年下來,如今他們才發現所謂的美國品種竟然連年絕收。大批種植戶多年的投入泡了湯,一些毀田種果的貧困戶目前連口糧都無法保障,這場涉及四個國家或省扶貧重點縣的“紅提葡萄風波”給當地干部群眾帶來了深刻教訓。
“致富果”變成“傷心果”
在張家界市永定區荷花村,公路兩側成片的良田被林立的水泥樁子取代,密密的葡萄苗綠意盎然。附近村民介紹說,雖然到了掛果季節,但這些苗子卻既不開花也不掛果。荷花村村主任田廷喜介紹說,自2003年起全村80%以上的農戶都種上了由四川省果王果業公司提供的“美國紅提葡萄”,可幾年來這些葡萄絕大部分沒有收成。“幾年來田也毀了,積蓄也沒了,現在吃飯喂豬用糧都要到街上買。”
而在2003年推廣這些葡萄時,當地政府和果王公司將效益吹得天花亂墜。“當時上面的干部講葡萄畝產最少3000斤,一年收入少說也有15000元。”田廷喜告訴記者,“政府還許諾給種植戶提供貼息貸款供農戶買種苗。”四川果王果業公司則提出了“四包四保”的誘人條件:包提供種苗,保證種苗純度95%以上;包栽前技術培訓,保證植苗成活率95%以上;包6年免費技術服務,保證第二年投產,第三年豐產;包果品銷售,保證以保護價收購。如此“優惠”的條件讓世世代代種田為生的村民們覺得天上真的掉餡餅了。
幾年來的種植實驗卻表明,果王公司的紅提葡萄不僅不能給農民帶來效益,相反是個“藥罐子、肥袋子”。田廷喜說,按果王公司的技術要求,紅提葡萄“七天打一次藥,十天施一次肥”,加上葡萄架子和種苗等前期投入,三年下來平均每畝成本至少8000元,多的上萬,許多農戶三年葡萄種下來已經是傾家蕩產。
荷花村“葡萄事件”只是整個湘西地區“紅提風波”的一個縮影。張家界一個市的“美國紅提”種植面積就接近3000畝,牽涉農戶數千。據張家界市農業局初步統計,全市因引進果王公司水果苗木,目前至少造成農民直接經濟損失近2000萬元,間接損失達6000多萬元,隨著時間的推移損失還將不斷擴大。
政府入了“騙子公司”的“套”
四川果王果業有限公司如今被紅提種植戶氣憤地稱為“騙子公司”。就是這樣一家公司,還是2002年通過當時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掛職的一個農業部副處長介紹“引進”過來的,作為永順縣農業招商引資項目。當年年底,永順縣人民政府與果王果業簽訂了“合作開發協議書”。在這份協議書上,果王公司董事長王利民為永順縣勾畫出一幅名為“5233工程”的宏偉藍圖:用三年時間發展紅提葡萄、早熟梨和油桃等優質水果5萬畝,產量達到1億公斤,產值3億元。
對于一個國家扶貧重點縣來說,3億元年產值的意義不言而喻。縣里迅速成立了“水果辦”,又召開干部大會,由縣委書記做動員報告,層層下達種植任務。永順縣一名鄉鎮干部回憶說,當時出現了一種“大躍進”式的氛圍,每個重點鄉鎮都確定了1名以上的主要領導專抓負責,由鄉鎮組織干部大搞宣傳發動,分戶落實面積。“當時全縣多數干部都沉浸在四川水果‘神話’之中,沒有誰敢提反對意見。”
永順縣的“火熱氣氛”很快就感染了鄰近的張家界市。經該市農業局邀請,果王公司在進行三次“考察”后,依葫蘆畫瓢地提出要在張家界市實施“4233生態觀光水果示范工程”。為了取得農戶信任,果王公司還派出工作人員到每個村組群眾大會上宣講“四包四保”。在輪番轟炸式的宣傳攻勢下,許多農戶放棄糧食種植,向信用社舉貸購買果王公司種苗。
然而,果王公司向農戶們描繪的誘人前景很快就被證明是一個騙局。在果王公司通過銷售苗木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種植戶們卻發現公司承諾根本就實現不了。實際上,包括果王公司自己辦的200多畝示范基地在內,除了2003年有一些試掛果外,2004年、2005年永順縣和張家界市絕大部分葡萄不開花不掛果。而就在此時,當初信誓旦旦承諾“四包四保”的果王公司卻變了卦,先是指責種植戶沒有按公司規定的技術操作,隨后又強行辭掉技術員,包銷農民葡萄更是成了一句空話。
2005年4月,在沒有通知協作方的情況下,果王公司以“中央農村耕地政策調整以及農民不按合同履行義務”為由向四川省仁壽縣人民法院申請破產,9月仁壽縣法院宣告“終結果王公司破產程序,未得到清償的債權不予清償”。破產之后,果王公司董事長王利民“人間蒸發”,蹤跡全無。
“紅提風波”誰來負責
果王公司的突然破產使湘西紅提神話如泡影一般破滅,而其留下的爛攤子卻難以收拾。永順縣副縣長向宏告訴記者,果王公司破產后,巨額經濟損失使一些種植戶們無法接受,他們多次找縣政府“討說法”,并不斷到長沙、北京上訪。現在“紅提風波”已成為縣里最頭痛的事。
為了平息種植戶的怨氣,目前永順縣采取了“無償技術服務、免費提供糧食種子肥料、對種植戶按每畝每年發放80元作生活補貼”等補償方式。但對于農戶們提出的“追回被騙資金、依法賠償損失”的要求,縣政府卻表示無能為力。副縣長向宏對記者說:“合同是農民自愿與果王公司簽訂的,政府沒有直接責任;而且一旦開了賠償先河,其他農戶也會群起效法。”
湖南農業大學教授石雪暉在對湘西紅提進行了考察之后認為,栽種過密、架式不合理以及在病蟲害防治方面存在嚴重的技術問題是造成湘西紅提大面積失敗的主要原因。據石教授介紹,紅提種植密度一般以每畝150株左右較為合適,而果王公司卻要求農戶每畝必須插苗410株。湖南省農業廳副處長胡安邦認為,對于這種明顯帶有炒苗性質、有悖于種植常理的做法,當地農業部門只要進行一個簡單的區試就可試出真假,而在整個推廣過程中,當地農業部門從未進行區試。事實上,對湘西大面積推廣紅提,湖南省農業廳多次提出明確的反對意見,可是當地政府還是視若無睹,反而不斷為果王公司搖旗吶喊直到采取行政命令、貼息貸款等形式盲目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