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市民張女士給信報熱線80889088打來電話,爆料自己在湛山附近的農貿市場攤點買到了一個“針眼”西瓜。在食用后,舌頭、喉嚨均出現了火辣辣疼痛不舒服的感覺。到底這“針眼”西瓜里注入的是什么東西呢?專業人士說可能是一種紅色的添加劑甜蜜素,食品染料和工業染料都有可能。
市民買到“針眼”西瓜
在湛山小區內,記者見到了遭遇“針眼”西瓜的張女士,并看見了張女士細心收藏下的“針眼”部分。
“你看這塊,一看就很不正常,這里還有一個小眼兒。”順著張女士的手指,記者見到一塊西瓜皮,西瓜里面瓜皮和瓜瓤相接的地方,出現了核桃大小、紅褐色的部分,味道與壞掉的西瓜一樣,用手一掐,還很硬。與這塊像是壞掉地方相對,在瓜皮外部,記者看到了一個微小的孔,小孔四周還有微微的凸起。
張女士告訴記者,“我一開始真沒在意,還以為是在運送過程中碰到磕到了,可誰知這西瓜一入口,味道就不對,特別甜。”張女士曾在甘肅生活了30多年,天天與瓜果梨桃打交道,這西瓜到底什么味道,自己的舌頭很有感覺。“而且吃了幾口之后,我和女兒的舌頭還有喉嚨,都有了火辣辣的感覺,相當難受。”
“我還回去找那個攤販了,可他非說是運輸時被小石子磕到了,而且還說自己的瓜一定沒有加甜蜜素之類的東西。”記者也嘗了幾口張女士的西瓜,確實很甜,但沒過十分鐘,嗓子也出現了發澀、火辣的感覺。
攤販閉口不提添加劑
記者來到張女士買瓜的攤點,整個農貿市場里銷售兩種西瓜,一種就是張女士購買的昌樂地雷瓜,個頭較大,一種是昌樂地區的紅玉瓜,個頭較小。
記者走訪了整個農貿市場里七八家水果攤,但得到的答案全是“絕對沒有!”四個字。不止農貿市場里,記者走訪的所有攤販,對于添加劑都十分敏感,只要記者一問,大家都會閉口不談。
此外,從一位攤販處,記者還了解到了昌樂地雷瓜的運輸過程。“瓜都是半夜到瓜田去摘的,我們自己下到瓜田里面摘,然后再裝車,再連夜運到青島來,然后再擺上攤,前前后后怎么也要五個小時的時間。”賣西瓜的大姐說,為了保證新鮮,她從來都是如此。
可能是紅色染料在搗鬼
到底這“針眼”西瓜里注入的是什么東西呢?記者電話咨詢了青島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的耿欣老師。
在聽了記者的敘述后,耿老師說,“究竟西瓜里注入的是什么,現在還不太好確定。可能是一種紅色的添加劑,而一般紅色的添加劑可能是食品染料,也可能是工業染料。”
通過耿老師的介紹,記者了解到,天然的紅色添加劑有蘿卜紅、紅曲等,而合成的添加劑則有胭脂紅等等,這些添加劑在一定量范圍內食用是可以的。“按照國家指定的食品添加劑衛生標準,添加劑有一個每日允許的攝入量,在這個范圍內是可以放心食用的。而工業上用于印染或者造紙的工業染料,如蘇丹紅等,是不能食用的。”
耿老師還說,根據西瓜“針眼”的位置已經變色,說明局部已經氧化,再就是吃起來的口感比較差,這就更加說明西瓜內注入的不明物質在量上是比較大的,對人體還是有一定傷害的。
但耿老師表示,具體是何種添加劑,還需將剩下的西瓜送去檢驗,才能得知。
買到“針眼”西瓜應該找哪個部門
張女士現在還有個疑問,買到“針眼”西瓜,自己該怎么辦呢?記者當天下午咨詢了工商、質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許多部門,但目前還未得到確切的答復。
首先記者撥通了12315熱線電話,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只負責超市和商店內的商品問題,在農貿市場內購買的西瓜,沒有相應的票據,想維權也十分困難。
隨后,記者又撥打了質監局的電話,但答復是:應歸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負責。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員則說,如果西瓜制成了類似西瓜糖、西瓜膏的食品,那應歸他們負責,但是田間地頭摘下來的,需要找農委或者蔬菜辦等部門。
但在農委和蔬菜辦,記者還是繼續碰壁,蔬菜辦讓記者撥打農委的電話,農委的工作人員說應尋求市食品安全委員會的幫助,或者撥打12315找工商部門,讓工商與商務局聯合查處。讓記者十分無奈的是,市食品安全委員會的電話,一直無人接聽。文/圖實習生徐圓記者吳鯤(請市民張女士到本報領取線索費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