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不僅導致地里的莊稼顆粒無收,也讓靠水養殖的漁業損失慘重。自去年夏秋以來,到2012年2月6日,旱災造成全省漁業受災水產養殖面積36.2萬畝,漁業經濟損失4.05億元。在嚴重干旱的東川,81%的魚塘因旱減產。昔日過著小康生活的魚塘老板由于虧損,被迫離開魚塘改行當起了保安。
魚塘缺水產量銳減2/3
在東川城區邊緣的河谷邊,有著一個建成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名叫“達貝百畝商品魚基地”的連片池塘,這里養殖著鯉魚、草魚、羅非魚等適合東川生長的魚種。由于地勢較低,在2009年以前水源充沛,每畝魚塘年產量在3噸左右,每個漁業養殖戶一年能掙幾萬元。這也是銅都街道辦事處達貝社區最主要的支柱產業。
在雨水正常的年份,這個商品魚基地的水源是靠從山腳流出來的水進行補充。但自干旱以來,從山腳冒出的水源逐漸減少。本月10日,該養殖基地地勢相對較高的6個池塘已經干涸,池塘的深度約有1.4米,但余下的大部分池塘水位也只有二三十厘米。商戶們抱怨道,在2009年干旱發生后,每畝年產量從原本的3噸銳減至1噸,每年的毛收入也由之前的上萬元減少到現在的每年5000元。
養殖戶張開支家有3.6畝魚塘,干旱前每年能賺3萬元左右,可是干旱后由于水位不斷下降,導致魚塘供氧不足,病害增多。在去年年中的一個早晨,由于水位過低,她家魚塘里的魚開始相繼死亡。她回憶道:“早上7點多發現有幾十條魚死亡后,就一直有魚死亡。”此后她急忙聯系親友進行打撈,最終只撈起幾十斤活魚,賣了幾百元,其余800多公斤的魚全部死了。僅這一次她就損失了1萬余元。
1/4的村民退出漁業養殖
據東川區水產站工作人員龍富介紹,以前,東川區共有524戶人家以養魚為生,平均每畝魚塘的年產量在1噸至1.5噸之間,每公斤魚的售價為10元。但自干旱以來,有的魚塘完全干涸,有的魚塘嚴重缺水,這直接導致了魚塘數量減少。平均每畝年產量由原來的1.5噸銳減至300余公斤。
也因為缺水,東川區干旱后減少了300畝魚塘,漁業養殖戶減少100余戶,占全區漁業養殖戶的1/4。一些魚塘被填埋改種水稻或小麥,致使漁業減產20%-25%,每公斤魚的售價升至15元。為緩解漁業減產,去年冬天東川區水產站還從廣東引進了一批新魚苗,由于春節期間東川出現霜凍災害,導致100噸魚苗被凍死,羅非魚的售價更是一度高達60元/公斤。
鑒于目前干旱的嚴峻形勢,水產站盡可能幫助漁業養殖戶將魚種調整到水源充沛的地區養殖,并指導養殖戶合理防治疫病。但如果一直干旱,只能建議漁民將魚打撈后提早上市。
漁業經濟損失4.05億元
記者從省農業廳漁業處了解到,自去年夏秋以來,云南省氣候變化異常突出,滇中地區降雨偏少,特別是昭通、曲靖、紅河和文山等州市干旱程度重、持續時間長,給我省漁業生產帶來了較大影響。據初步統計,到2012年2月6日,旱災造成全省漁業受災水產養殖面積36.2萬畝,其中池壩塘受災(魚池缺水變淺、干涸等)11.7萬畝、水庫養殖受災面積18.2萬畝、稻田養魚受災面積6.3萬畝。水產品損失3.48萬噸,其中成魚3萬噸、魚種0.48萬噸。漁業經濟損失4.05億元。
為了減輕干旱給我省漁業的不利影響,云南省農業廳責令各級漁業部門的主要領導組成工作組,共出動各類漁業干部和技術人員3600人(次),深入災區對養殖戶開展現場技術指導、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
魚價上漲與干旱無關
鑒于干旱導致魚的病害增加,產量減少,那么市場上所出售的魚是否還安全,價格又升高了多少?對此,云南省農業廳漁業處工作人員表示,雖然我省部分地區的魚塘出現干涸現象,但產量并未大幅降低。我省絕大多數的漁業養殖基地是在大型水電站、水庫之中進行網箱養殖,這類大型養殖基地的水質和水源都能夠得到保證,受旱情和病害影響較小。
目前魚的平均價格比去年同期每公斤上漲了1到2元,一部分魚價上漲了15%。但這并不是由干旱引起的,而是由于全國物價上漲、農業成本升高等綜合因素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