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園飛歌迎春來,采茶姑娘采茶忙。今(2月13)日,瀘州市納溪區護國鎮伏金村萬畝茶園開園——三五成群的采茶工穿梭其間,茶園已是一片繁忙。
五天后,2月18日,納溪將迎來“中國瀘州·納溪第三屆華夏特早茶節”,其“采茶大賽”和“特旱茶發展高端論壇”將為納溪打造“中國特早茶之鄉”注入新的活力。
納溪地處四川盆地南緣丘陵與低山區之間,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3℃≥10℃活動積溫5627℃,年降雨量1184mm,年日照時數1172小時,農業氣候十分適宜茶樹生長。尤其是本地在早春1—3月平均氣溫高于四川盆地中部、北部和東部,是全國同緯度茶樹發芽最早的區域。茶區的土壤土層深厚,PH值4.5—6.0,非常適合茶樹生長。納溪是最適合發展特早名優茶的區域。
納溪茶業生產歷史悠久。瀘州自古以來就是茶樹原產地的一部份,且有悠久的產茶歷史,據史考:我國在夏商年代發現茶葉和利用茶葉,至今約有4000多年的歷史。公元1116—1122年周武王伐紂,巴蜀南方小國就以茶作貢,當時巴蜀南方就是指川南瀘州、宜賓所屬縣境,在陸羽的《茶經》中記有“劍南道下列八個州都屬產茶區:即彭州、錦州、蜀州、邛州、眉州、雅州、瀘州、漢州……”。學者們還查閱到《茶經》中記有“納溪、梅嶺產茶”之句,可見陸羽在唐朝就考察到瀘州產茶故而寫入了《茶經》。
作為瀘州市納溪區富民惠民的茶產業,“十二五”期間鎖定30萬畝的建設規模目標。2011年10月和12月,納溪區召開的30萬畝特早茶產業發展大會和2011年四川省茶葉學會年會相繼成為邁向打造四川茶葉第一大縣區、中國特早茶第一縣區目標的重要節點。
納溪區副區長陳小平介紹說,截止2011年,納溪茶葉面積達到15萬畝,總產量達到4188噸,茶葉綜合產值已經超過4億元。全區茶葉加工企業增至40家,擁有國家級名牌產品瀘州鳳羽和省級名優農產品瀚源有機茶等知名茶葉品牌。納溪區茶葉面積、產量、差值均是瀘州市第一位。2011年12月,納溪特早茶地理標志保護通過農業部評審,進一步提高了納溪特早茶的檔次和身價。
陳小平告訴記者,“十二五”期間,納溪區在納溪區第12次黨代會就提出了30萬畝特早茶基地建設目標,未來五年全區茶園總面積將達到30萬畝,茶葉總產量達2.5萬噸,茶葉綜合產值達25億元,帶動農戶4萬戶15萬人,人均收入增收10000元;建立億元省級現代茶產業高標準示范園區6個,打造億元省級龍頭企業2個,創建5000萬元的“一村一品”專業村10個,培育省級億元示范茶葉專業合作社2個,創立著名商標2個,爭創國家級名牌農產品1個,力爭將納溪區打造成為四川茶葉第一大縣(區)、中國特早茶第一大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