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在貴州省秋冬種馬鈴薯現場會上獲悉:自2005年實施馬鈴薯項目以來,貴州馬鈴薯種植面積由862.29萬畝擴大到968.76萬畝,增長12.3%,面積占全國的12.4%,居第2位,全國馬鈴薯大省的地位基本形成。
項目實施6年來,貴州省先后投入資金1.33億元,共補貼原原種擴繁1億多粒;支持13個(次)原種擴繁基地建設,累計生產面積2430畝;建立150個(次)一、二級種薯擴繁基地,累計生產面積11.355萬畝;支持了114個(次)早熟馬鈴薯生產基地建設,累計生產面積達到26.7萬畝以上;支持了54個(次)晚熟馬鈴薯生產基地建設,累計生產面積達到15.2萬畝以上;重點扶持種薯生產經營龍頭企業、馬鈴薯專業合作社,在種薯基地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原種儲藏庫、馬鈴薯產地批發市場共30個。
通過項目帶動,全省在種薯擴繁優勢區域建立了大量原種和一、二級良種擴繁基地,初步建立起從原原種到生產種的馬鈴薯脫毒種薯擴繁體系。2011年,全省生產原原種5800萬粒,原種擴繁面積1.1萬畝,一、二級良種擴繁面積36萬畝;全省脫毒薯應用面積占馬鈴薯種植面積的60%,比“十一五”初提高24個百分點。
通過項目的實施,促進了脫毒薯的推廣,帶動了馬鈴薯品種更新換代,一些優質、高產品種在生產上得到廣泛應用,品種結構持續改善。費烏瑞它、中薯3號、中薯5號、鄂薯5號、合作88、威芋5號、壩薯10號、會-2號等優良品種大田生產初具規模,品種結構、品質結構已大有改觀。產品用途由糧食和飼用為主的單一渠道正在向菜用、加工用、飼用等多渠道轉變,生產類型由自產自用向商品生產過渡,以外銷為主的專用商品薯生產逐步向規模化、標準化邁進。
據行業統計數據,2010年全省早熟馬鈴薯面積達179.3萬畝,涉及到40余個縣,基本覆蓋了早熟馬鈴薯生產的主要適宜區,其中費烏瑞它品種推廣面積達88.5萬畝,占7.8%。
貴州著力加強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并得到集成應用,促進了馬鈴薯產業的加快發展。先后育成并審、認定26個馬鈴薯新品種,初步建立起馬鈴薯育種、脫毒種薯擴繁技術體系,新品種引進和選育不斷加強,馬鈴薯脫毒種薯高效快繁、病毒快速檢測、專用薯高產栽培、晚疫病預警與控制、保鮮貯藏和污染防治等關鍵技術研究實現突破,脫毒種薯和優質專用品種、稻草覆蓋免耕栽培、聚壟高廂栽培、病蟲害綜合防治、測土配方施肥等先進技術得到大面積應用。
通過馬鈴薯專項工程的實施,圍繞優勢產區,對接交通干道,以“政府補貼+合作社自籌、政府補貼+企業自籌”的形式,帶動全省馬鈴薯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到2011年全省已(在)建儲藏設施達661個,現有儲藏能力達1.1萬噸;已建馬鈴薯批發市場15個,面積達5萬平方米。
據貴州省馬鈴薯產銷情況調查,貴州冬種馬鈴薯每月產地收購價為1.4-1.9元/公斤,平均畝產鮮薯1250公斤,每畝平均收入達2062元,平均每畝純利潤1000元以上,對促進農民增收作用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