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到2011年中央連續8年以‘三農’為主題發布1號文件,由于中央的政策保證和農業科技支撐,糧食生產實現了八連增。今年的一號文件進一步鎖定農業科技創新,我要把保障糧食安全作為自己的神圣職責。”談起今年的一號文件,現任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趙久然興奮不已。
對于如何進一步提高玉米產量,趙久然胸有成竹:“農業科技發揮增產潛力的著力點首先體現在。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良種在現代農業中發揮著首要的引領與基礎作用。在我國玉米種植面積不可能大幅提高的情況下,提高單產是加快我國玉米生產發展和增加總產保障有效供給的關鍵和核心。”
趙久然認為:“高產目標的實現還需要輔以優化可行的配套栽培技術措施來實現。我國大部分玉米品種在小面積試驗條件下均可達到畝產700~800公斤,而在大面積推廣中卻很難達到如此高的產量水平。究其主要原因,除了品種本身的抗性和適應性外,主要是栽培措施不到位。在加強種質創新的同時還要優化集成多種抗旱節水農藝措施。另外要防止品種越區種植,推廣適時晚收和促早熟防早霜等技術。”
人物小傳:
趙久然,現任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北京農業育種基礎研究創新平臺重大攻關項目“超級玉米種質創新及中國玉米標準DNA指紋庫構建研究”主持人,首席專家。
作為農業部玉米專家指導組組長,趙久然指導全國玉米高產創建,為探索不同生態區高產潛力作了大量系統深入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和在研國家、部、市級重點課題30多項,其中包括863項目轉基因抗蟲玉米;高產、優質玉米新品種選育。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主持研發DNA指紋圖譜技術,實現準確、快速地進行種子真偽及純度鑒定,并申報專利2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