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28日,一位老人在上海工商銀行南市支行領取首筆養老金。
三農直通車綜合報道:爭議多年的養老金投資運營方案,近期或將有實質性進展。據記者了解,成立“養老金理事會”的方案獲決策層青睞。若正式獲批,該機構將專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等社會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
折中方案
有關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的方案,已在爭議中醞釀多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下稱人社部)曾制定了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三步走戰略”: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及新農保個人賬戶的保值增值后,再針對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基金部分以及其他社會保險基金結余進行投資。但相關方案屢次上報,卻始終未得到國務院的首肯。
經過長時間的討論,關于個人賬戶資金運營的大部分問題,各部委間已經達成共識:投資乃是必然,采用信托模式進行市場化運營也已確定。投資主體由誰來擔當,成為最大的分歧。
人社部、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和地方基金經辦管理機構,曾紛紛為此提出方案。人社部與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立足于中央層面,主張將分散各地的資金上收,委托中央機構開展投資運營。此舉盡管與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全國統籌的大勢同步,但事實上當前各省僅通過提存調劑金的方式,在名義上實現“省級”統籌,大量資金仍在市縣一級運營管理,如何在“十二五”期間實現全國統籌,決策層方面還無清晰的思路。
地方主導的方案,則希望在省一級成立運營機構。該方案有利于打破壟斷,分散風險;但地方人才儲備不足,同時易受地方行政力量的干預,還將加劇已飽受詬病的社保體系碎片化。相較而言,在中央層面運營的呼聲更大。
而在中央運營的方案中,人社部力主在其下另行建立基本養老保險投資運營機構,更具專業優勢和投資經驗的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則希望交由他們運營。
兩相權衡的折中方案,是在國務院下,由人社部、財政部牽頭,重新成立一個正部級的“養老金理事會”。其管理結構、投資方式,則將大量借鑒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的經驗。
仍存爭議
在中國政法大學和經濟學研究中心副教授胡繼曄看來,在部門利益難以協調的情況下,這是最符合常理的選擇。這一機構,也將和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形成良性的競爭與合作。
胡繼曄強調,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管理的是戰略儲備基金,事實上與養老金并無直接關系;而養老金理事會將成為中國第一個真正的養老金投資管理機構。在具體的投資策略方面,也將與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有較大差異。養老金投資需要充分考慮流動性,風險容忍度亦低于社保基金;同時因關涉參保人的實際利益,需要更高層次的信息披露。
不過,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左學金看來,如果全國僅有一家機構負責養老金的管理運營仍有不妥。他認為個人賬戶的資金應由中央政府指定的若干家全國性基金管理公司管理運作,允許參保人自主選擇基金管理公司,并允許參保人在一定范圍內選擇個人賬戶繳費率。
事實上,國際上不乏一個國家成立多個政策性投資管理機構共同運營養老金的先例。例如瑞典,基本養老保險結余資金交由AP1、AP2、AP3、AP4和AP6管理,委托外部投資。多家機構形成競爭,并有利于分散風險。
浙江大學學者姚先國也對財新記者表示,認為統一交給中央運營不妥。他說,養老金的投資,還是應該堅持統分結合的模式。由中央制定統一的規則,投資主體還是應該多元化,給地方一定的自主權。
據了解,目前各有關部門正積極探討籌劃養老金理事會落地事宜,包括具體部門構成、治理模式、理事長人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