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海本地產綠葉菜的日上市量達4700噸左右,青菜每公斤田頭交易價保持在1.3元至1.6元。這樣量足價穩的市場狀況,與上海在全國率先探索淡季菜價保險機制有直接關系。保了菜農積極性,菜種多了,菜價就穩了,也就保了城市消費者買菜的支出。有關專家認為,這種菜價保險機制要推廣開來,必須把握一個原則:要保重點而非大包大攬。
量穩是價穩的基礎
今年春節期間上海郊區在田蔬菜面積近54萬畝,其中綠葉菜面積超過25萬畝;本地產蔬菜日上市量9800噸左右,其中綠葉菜4700噸左右。上海市蔬菜辦公室人士說,“這樣的量是比較充足的,可以對市場起到明顯的調控作用。”根據春節期間的市場信息,各個菜區還合理安排各類蔬菜的采收、儲運和上市,加大產銷對接力度,進一步提高市場供應的均衡度。
相關專家認為,在蔬菜供求上,量穩是價穩的基礎。但是也會產生矛盾,量大了,菜價是穩住了,但菜農利益如何保證,如何使種菜成為一個可持續的農業產業,必須正視。否則,時間一長,幾個大起大落,生產基礎破壞了,到時高菜價都刺激不出產量。
上海在強化農資、蔬菜標準園建設等一系列綜合性直補的基礎上,在全國首創并不斷完善綠葉菜淡季成本價格保險機制,兼顧市民利益和農民利益這兩頭,突破了農業保險的范疇,做到“申保盡保”。上海市級財政給予50%保費的專項補貼,各區縣結合各自情況,再給予相應配套補貼,菜農自己支付的保險費一般在10%左右。保險價格的“基準”采用上海市統計部門提供的18家標準化菜市場前3年綠葉菜的平均零售價,若在綠葉菜上市期內零售價低于前3年同期平均零售價的,則按其跌幅同比例對菜農進行相應補償。
摸清菜市規律是基礎
記者在采訪中,無論遇到菜農、農業部門的官員還是保險公司的人員,都認為“蔬菜的供求是一件十分復雜的事情,絕不能用簡單化的思路去調控”。完善菜價保險機制也不例外,摸清菜市規模是基礎。
上海最新的“冬淡”綠葉菜成本價格保險方案正在實施中,“保淡”期限已適當延長,“冬淡”期限覆蓋從去年12月15日至今年3月15日的這一個時間段,“冬淡”保險品種適當調增為青菜和杭白菜兩個品種。在此前的“夏淡”保險中,保費收入為1128萬元,出險面積達到8.3萬多畝,涉及賠付金額812萬元。據上海市安信農業保險公司人士介紹,綠葉菜價格保險的簡單賠付率如不超過80%,此項保險業務就不會發生虧損。上海去年“夏淡”綠葉菜價格保險的簡單賠付率為71%。
在實際操作中,保險機制的運作必須與菜市的運作“合拍”。據保險公司人員說,為保證蔬菜的均衡生產和均衡上市,保險的操作也要“均衡化”。綠葉菜最怕集中上市,導致菜價大起大落。農業主管部門收集市場信息,發布種植指導,對綠葉菜的品種、階段性種植面積和茬口等環節進行引導,保險公司則對按照計劃種植的綠葉菜進行價格保險的配套,這種“均衡保險”的做法就是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
菜價保險絕非大包大攬
上海在菜價保險上的創新探索已引起不少地區的關注。上海市蔬菜辦主任陳德明對記者說,這個探索確實有意義,也有效果。不過,如果要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推廣,必須注意一個原則,就是菜價保險保的是三個重點,即重點的生產時段;重點的蔬菜品種;重點的蔬菜生產區域。菜價保險絕不能大包大攬,這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可能的。
他說,上海的菜價保險是很明確的,保“夏淡”和“冬淡”兩個淡季,目前保淡的期限基本設定為6個月;在品種上保的是消費需求量最大的品種,比如“夏淡”保的是青菜、雞毛菜、米莧、生菜、杭白菜5個品種,“冬淡”保的是青菜和杭白菜兩個品種;在種植上,鼓勵生產向組織化和產業化方向發展,下一步計劃實行差異化的
費率政策,農業產業化組織的生產風險管控能力較強,生產銷售具有計劃和針對性,市場意識強,風險相對較小,保險公司可對這樣的產業化組織實施費率優惠。
有關專家認為,菜價保險是一個新生事物,進一步探索完善的空間還很大。比如,保險公司還可不斷優化賠款流程,提高賠付效率。價格保險屬于指數類保險,其理賠的處理相對較為簡單,一旦出險,其出險面積等要素是比較明確的,完全可以實現系統的自動化處理,將賠案處理的時間縮短一半左右。此外,目前作為保險價格“基準”的標準化菜市場的零售價格,雖然與田頭交易價格呈正相關的關系,但漲落幅度并不完全一致。今后,在現有價格采集系統的基礎上,相關部門可以聯合,在條件較為成熟的菜區探索采集田頭交易價,積累數據,實行比較分析,為菜價保險的進一步完善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