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小豬啦!”1月28日早上7點,忙碌了一宿的淄博市博山區池上鎮韓莊村養豬戶范永剛終于松了一口氣:“小豬是我們養豬戶的希望,這次產下了15個豬仔,在我眼里都是白花花的票子啊!”在潔凈溫暖、沒有一絲異味的豬舍里,范永剛滿臉疲倦,但依然興高采烈。 “養豬這么辛苦,掙錢嗎?”記者問。 “我從2009年開始養豬,主要看中了豬肉是日常消費品。”范永剛給記者算起了經濟賬:“每頭豬從出生到出欄,需要7個月左右的時間,平均每天喂飼料5斤,按去年的價格算,每斤飼料的價格為1.6元,每天的飼料成本為8元,整個生長期的飼料成本為1700元左右;豬出欄時,平均重量可達270斤左右,去年每斤生豬8.5元,收入為2300元左右。這樣每頭豬可掙600元,再除去電費、水費、殺菌消毒等費用,利潤能在500來元”。 “去年出欄多少頭,收入多少?”記者問。 “出欄160頭,去年有兩次生豬的價格達到了10元,我的收入快接近6位數了。”范永剛開心地笑了。 “今年有什么打算呢?”記者問。 “國家有十二五規劃,我自己也定了個十二五規劃。我原有12間豬舍,去年新蓋了9間,今年再蓋17間,之后3年內將每年增加10間左右,達到80間。去年,出欄增加了60頭,今年要增加100頭,達到260頭,再過三年達到600頭以上”。范永剛充滿信心地說。馬景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