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性
一、認真備課,精心撰寫教學設計
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教師要認真研讀、感悟、領會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編寫意圖,把握舊知識的遷移程度及新內容的重點、難點、疑點,吃透新知識在本單元、本章節乃至整冊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學活動中既基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同時教師也要充分了解任教學生的學情,包括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學生的認知特點及學生間的個性差異等,在教學活動中考慮全體學生發展的同時還要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盡可能地設立多級學習目標和采用多樣的學習方式,讓不同的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內容,做到因材施教,分層次教學,并可考慮采用異質分組的方法,變學生的個體差異為資源,讓學生在參與合作中互相學習并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協同完成學習任務。總之,上課前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從而在課堂中調控自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營造有利于學生主動創新的信息技術的學習氛圍
良好的信息技術氛圍是學生有效學習的前提。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信息技術的環境。要以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為出發點,創造與學生學習、生活相適應的信息文化環境;要引導學生在把握知識體系的基礎上,適當地放手,做好指導和調控,有計劃地讓每個學生親歷與體驗需求分析、方案設計及方案實施等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思維、大膽想象、勇于創新。
三、合理選用并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
正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每種教學方法都有其各自的內涵及適用條件,我們要從教學實際出發,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內容、對象和條件等,靈活、恰當地選用教學方法,并善于將各種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任何一種方法和模式的選擇和使用,都應該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內涵的基礎上。譬如,“任務驅動法”教學強調讓學生在密切聯系學生學習、生活和社會實際的有意義的“任務”情境中,通過完成任務學習知識、獲得技能、形成能力、內化倫理。因此,要正確認識任務驅動中“任務”的特定含義,使用中堅持科學、適度、適當的原則,避免濫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務的情境性、有意義性、可操作性;任務大小要適當、要求要具體,各任務之間還要相互聯系,形成循序漸進的梯度,組成一個任務鏈,以便學生踏著任務的階梯建構知識體系。要明確“任務驅動法”學習的根本動力來源不是“任務”,也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是學習者的內在的“自我驅動”,不是外在的“驅使”。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不斷激發、維持和加強學生的成就動機,形成一種健康、自我指向的可持續學習方式。
提高教學有效性,是教學改革永恒的主題。信息技術學科教師要依據本學科特點,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找出更佳、更科學的教學方法,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使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性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