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建構信息化新課堂
講臺上,教師拿著平板電腦開始講課;屏幕上,簡要清晰的知識點一目了然;講臺下,學生分組圍坐聽課;討論時,學生人手一臺平板電腦,隨時調取信息資源;練習中,學生利用平板電腦及時記錄完成學案;課堂后,教師利用大數據統計分析學生學情……這樣“炫酷”的上課方式,已成為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羅定邦中學的特色與品牌。
平板“炫酷”特色課堂
學生拿著平板上課?會不會影響課堂教學秩序,方便學生開小差?“不會!”學生小慧肯定地說,“我們必須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利用平板完成老師布置的一系列學習任務,后臺系統會準確記錄每個人的學習軌跡,老師可以隨時抽查每個學生的學案。”
小慧說的后臺系統就是“定邦”教學云平臺,這是羅定邦中學自行設計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平臺。平臺能記錄學生的學習、成長過程,通過大數據能看到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真實情況;立足學校實際設計和定制,其最大的亮點在于能針對每個學生實現個性化和差異化教學,比如該平臺可以記錄學生的學習軌跡,在多數學生難以弄懂的知識點位置,放上錄制的微課進行指導,實現“哪里不會點哪里”的目的。
早在2010年9月,學校全面推行有效課堂教學改革,形成了相對成熟的“1+1”主體建構課堂教學模式。它以主體認識論和建構主義為理論支撐,以導學案、學習小組為依托,以自主學習課和展示點評課為載體,以自主預習、合作探究、展示點評為主要環節,成功打造了民主、合作、有效的課堂,有力提升了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養。
2016年,借創建順德區信息特色化學校之東風,在校長熊文華的大力倡導下,羅定邦中學引入信息化教學手段,打造“定邦”教育云平臺,構建了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1+1”主體建構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因此有了如今“炫酷”的上課方式。
私人定制“生本課堂”
“1+1”主體建構課堂教學模式,可以從兩個維度來解讀。
以生為本的課型模式“1+1”:自主學習課+展示點評課。自主學習課在前,展示點評課在后,兩者有機統一,合為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學生自主活動占據了課堂的絕大部分時間,真正實現了把課堂還給學生。
自主學習課上,學生在導學案的引導下,初步完成知識體系的建構。基礎知識點基本掌握,核心知識點做到心中有數,疑難知識點充分暴露,這為展示點評課的高效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教師的針對性教學提供了精準的學情參考。
展示點評課,既包含預習成果的展示交流,更蘊含對核心知識點、重難點的討論、質疑,充分體現了合作學習的效能。學生的思維得以碰撞、升華,口頭表述、板書能力極大提升。
以生為本的學習方式“1+1”:個體自主+小組合作。“1+1”主體建構課堂教學模式實現了學生學習理念、方式的深刻轉變,由過去相對封閉的個人單兵作戰轉變為小組合作學習,學習的主動性、協作性、創造性得以加強。以“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為原則組建的學習小組,成為學生自主管理與合作學習的堡壘。組內凸顯合作,組間充滿競爭,學生的集體意識、責任意識、合作意識不斷發展。
“1+1”主體建構課堂教學模式促進了教學材料的更新,教師由過去單純依靠教材、教輔資料轉變為依托課程標準與考試說明自編的導學案教學,實現課標教材的校本化。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自主預習案、合作探究案、鞏固訓練案等“三案并舉”的結構形式。同時,促進了課堂教學環節的革新,由過去單一的教師主講轉變為自主預習、合作探究、展示點評為核心的教學三環節。
強化教研“以學定教”
教與學關系的改變,課堂教學結構的改變,都意味著教師不能因循守舊抱著教參來教書。研究學情、研究課標,落實課堂環節成為檢驗教師能否勝任信息技術課堂的標準。在貫徹全區大教研的理念下,學校也在推進教研改革上不斷創新。
目前,羅定邦中學以備課組為單位進行集體教研,編制導學案,上傳云平臺,學生登錄云平臺,開展自主預習,并即時反饋。然后,教師通過云平臺精準獲取學情,完成二次備課。學生在展示點評課上,進行合作探究、展示,教師進行點評、指導重難點問題。最終,教師或學生代表及時對整節課的知識內容、課堂表現進行總結評價,課后學生還可以自主制訂學習方案。
同時,學校積極開展“一課一研”教研活動,每周以備課組為單位開展二次教研交流活動,即每周圍繞不同主題9大學科開設一節公開課。學校設置了專業的量表,對課堂效果進行細化分析、評價,最終將結果進行匯編。
上公開課的目的不是對教師進行考核或評出教學水平的高低,而是通過做教學研究,探討如何讓課堂更高效,如何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并以此調動教師教研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