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顯示產業鏈的機遇與風險分析
2021年中國內地的顯示產業鏈,受益于全行業漲價行情,除了少部分前期在價格戰中嚴重“受傷”的廠家,以及“新型顯示”OLED、MINI LED、MICRO LED等產品線外,大家基本上都賺了一整年。
盡管目前LCD面板價格有所回落,但同樣還是處在盈利區間內,并沒有跌破盈虧平衡線,加上行業已建成的產能釋放基本完成,而規劃了新產能的各方也有意推遲了產線的投資建設速度,所以進入2022年后,中國內地的顯示產業鏈基本上會平安渡過一個相對“兇險”的一年。
大面板
2022年資本市場對于全球經濟的預測基本上是下行,甚至有人認為會出現類似2008年式的經濟危機。也就是大量的債務會爆雷。
一般經濟不好的年景對于顯示行業來講,總出貨量反而是受影響較小的部分,因為大家的工作量減少或找不到工作時,反而會刺激與文娛相關的產品市場需求。
中國內地的顯示行業有一個強項就是相對比較靈活,可以在經濟不太好的年景里,迅速降低一點點技術要求和品質標準,推出價格更“合適”的低價產品來滿足收入下降情況下的“高品質”生活需求。
再疊加上今年的冬奧會體育年,多少還是會消化一些產品。所以中國內地的大面板行業風險不太大。
另外大面板的主要專利基本上都已經過期,中國內地的面板企業可以隨意魔改二十年前的行業專利變成“創新技術”以吸引消費者。甚至一些二十年前的專利技術受當時限制無法量產,但現在有了量產的基礎,可以推出真正的“新產品”,這些都可以成為中國內地和臺灣企業“行業質量提升”工具。
不過雖然日、韓漸漸退出面板制造,但在一些未失效的專利技術上,中國內地和臺灣企業還是需要保持一定的敬畏心,要么財大氣粗的去出錢“買”回來“國產自主”化,要么就少碰為妙,別最后把產品送給國外的“海關”當垃圾處理,還得自己掏垃圾處理費用。
上游原材料
顯示產業鏈里上游原材料環節是目前還在繼續“國產化”的主要區域,雖然一些低端產品,銷在國內市場的產品,基本上以“高功耗”實現了“國產化”,但在一些高端產品領域,要么“國產化”僅停留在物理加工環節,要么屬于中資控股,技術在外的“偽國產化”階段。如果真的較真起來,原材料的配方環節,基本上還沒有“國產化”。
所以上游原材料環節,不管是“自主創新”也好,還是“魔改”專利也好,或是“買”回來“國產可控”可好,仍然是今年產業鏈里機遇大于風險的較好環節。
上游設備
顯示產業的裝備制造領域,其實跟原材料環節比較類似。在一些低端產品領域,已經可以組裝出很多“國產化”的設備出來了。但在前段濕制程方面,由于產線自動化水平比較高,生產節拍磨合不能有斷層,所以大部分“原裝”設備,主要還是由外資的方案商打包供應,“國產化”設備一般是在原裝設備的基礎抄作業,然后更改部分“可降成本”的設計,先在產業旁試用打樣,合適替代后,再混入旁線擴產的配置中慢慢取代。
不過近十年來由于日本面板技術持續外溢,很多“技術”在中國市場由維修變成組裝,再變成“國產自制”,產品也慢慢融入到了方案商的打包設計中,隨著外方資金退出,中方接受股權控制,中國顯示產業的上游設備“國產化”速度也在加快。
因此在上游設備環節,在今年的顯示市場上也是機遇大于風險的較好環節。
后段模組加工
按照十年前的行業規律,本來是大面板擴產后,市場會有大量的后段OEM模組加工產能來配套。
不過近些年來,不管是新建的8.6代以上高世代電視面板產線,還是新建的LTPS LCD\OLED中小尺寸面板產線,由于產品的精細度越來越高,GAP越來越小,基板越來越薄,基本上都只能采用自動化設備才能組織生產,所以面板廠的工人用量也越來越少。面板廠為了安排舊產線的退役員工,都慢慢自建模組線來消化富余工人。
另外,隨著半導體技術往面板行業快速滲透,面板也開始對一些外適功能件進行集成,原來由OEM簡單完成的顯示功能調試環節,現在在功能高集成度的產品上,都需要前段濕制程的工藝來配合才能完成,面板廠為了調校出更好的產品,就需要定制自己的后段模組量產工藝,在保證自己的核心技術不外溢的情況下,自建后段模組產能也成了現在面板廠的主要手段。
當然,一個大面板投資項目下來,后段模組產能不但是投資風險最小的環節,也是保本盈利最穩妥的環節,同時也是給當地帶來就業的主要環節,畢竟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后段模組加工的用工量,要比完全自動化的前段濕制程工段多一些。
所以不僅是今年,往后的后段OEM模組加工市場都會相對風險較大。
但在一些深度定制化的產品領域,或者自己有方案集成優勢的廠商,自己能夠生產特殊封裝要求的模組產品,或者自己可以根據不同面板優化出顯示效果更好的模組產品,這類后段模組加工企業,將會在未來的行業定制化市場與智能物聯網顯示市場上,獲得比標準品高得多的利潤,并且這些領域未來的市場需求會越來越大,基本上機遇大于風險。
標準品背光源
標準品背光源領域實際上跟后段模組標準品一樣,現在面板廠的資源只要能騰出來了,也是基本上會自制,未來標準品背光源市場基本上沒有什么好的機遇,并且在價格戰來臨時,還很可能是首先拿來“祭利潤”的炮灰。實際上顯示行業所有的小標準品件,幾乎都面臨著這個命運。
新型顯示
OLED
中國內地的OLED技術經過幾年的發展,雖然受益于蘋果OLED量產工藝的擴散,多數企業的產線都可以完成部分標準品的生產,但基本上也還沒有整合出較完整的量產工藝包出來。由于產線良率不穩定,也導致了目前國內的OLED產線離盈利還有段距離。
OLED由于是純粹的半導體發光,因此對于各個材料層的量產指標都十分敏感,所以很多時候如果沒有穩定持久的真實數據記錄與分析,形成每個工段的材料與設備參數模型的話,多數情況下的產品品質都是瞎抓,只能靠后段的IC調校去校準出一些良品出來,所以裸片一致性,幾乎決定了這條產線能不能實際盈利。
MINI LED背光源
按道理來說,MINI LED背光和原來的大分區直下LED背光沒有啥區別,甚至量產難底還要比傳統的側發光背光源難底低,因為去掉了導光板,基本上省下了大部分的光學設計成本和模具成本,而且組裝工序自動化程度高,成本下降應該也很快。
不過由于MINI LED背光源在LED芯片數量上,需要過萬粒才能滿足真正的HDR顯示要求,完全不是原來那樣幾十或上百顆LED芯片就能弄出一個背光源來,上萬顆LED芯片的單粒拾取排版、焊接、檢測、修補,會迅速降低生產效率,從而讓生產成本急劇上升。而這就是此前MINI LED背光源在大尺寸面板上不容易盈利的主要原因。
實際上在如何處理大尺寸MINI LED背光源上,蘋果在臺式機上已經給出了較好的方案,就是不要糾結于MINI LED的芯片尺寸,用回原來已經分光好的直下式“大尺寸”LED芯片,盡量減少每一個工序的良率損失與時間效率損失,真正把MINI LED背光源先產業化起來。
MINI /MICRO LED顯示屏
由于LED的發光穩定性和顯示壽命都基本上達到了半導體材料性能的最 佳水平,所以LED顯示屏被視為RGB混光顯示的最終解決方案,因此能解決提升LED顯示PPI精細度的MINI /MICRO LED顯示技術,在產品研發出來二十多年后,又一次被行業所看好。
而且隨著4K影像內容的豐富,MINI LED顯示屏在影院開始大量應用,也逐漸把消費者培育起來,從而希望在內容分發上,滲透到個人收費數字影像領域,能把相同的顯示效果也同步到VR近眼顯示上,從而拉動了市場對MICRO LED近眼顯示器的需求。
為了實現MINI /MICRO LED直顯,行業主要的難關仍然是在所謂的LED芯片“巨量轉移”技術上。與影院一個幾十上百萬元單價的MINI LED顯示屏,組裝時間可以長達一周以上不同,個人消費級的MINI /MICRO LED顯示屏的生產速度,需要以分鐘為單位計算。
以簡單的電視市場來看,現在年電視出貨量約為2億臺,也就是工廠24小時運不停運轉,良率達到100%的情況下,也雖要每分鐘生產380臺以上,才能滿足市場需求。也就是一條生產線一分鐘能生產3.8臺,也需要100條生產線才能完成。
MINI /MICRO LED顯示屏主要是針對4K、8K高清顯示市場,一個4K MINI /MICRO LED顯示屏太約需要一千萬顆LED芯片,如果沒有類似“巨量轉移”這類可以一次性大批量制造LED芯片像素的技術,MINI /MICRO LED顯示屏幾乎沒有辦法實現量產。
目前近眼顯示還好,可以利好半導體晶圓與LED晶圓初次封裝后,再蝕刻出單個LED像素顯示單元出來,要量產小尺寸MICRO LED顯示屏行業難度并不是太大。但在電視市場上,MINI /MICRO LED顯示屏只能等“巨量轉移”技術解決后,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普及。
由于MINI /MICRO LED芯片幾乎沒有啥成本增加,事實上也有顯示企業在跟半導體企業評估,是不是也可以采用近眼顯示的MICRO LED顯示屏量產工藝來生產電視MINI /MICRO LED顯示屏的分區集成模塊,最后拼接組裝成電視整機。如果這條路線走通了的話,不需要巨量轉移的MINI /MICRO LED顯示屏將會具備量產條件,從而真正走向市場。
所以MINI /MICRO LED顯示屏在今年仍然處于量產技術突破階段,整個市場風險大過機遇。
小結
總體來講,2022年整個顯示產業鏈相對風平浪靜,沒啥驚喜。如果真要說有的話,那就是印度開始殺入這個市場帶來一點點投資沖擊,另外就是MINI /MICRO LED量產技術能得到突破,實現產品上市。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