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多只相關企業股票漲勢喜人,污水處理工程公司有首創股份、巴安水務、桑德環境等,相關設備公司有碧水源、津膜科技等,管材公司有納川股份、顧地科技、青龍管業、偉星新材等。都是由于市政公用建設有較強的地域性,項目承建上擁有優泳池循環水處理勢的公司會顯著受益;而在設備、管材供應上,產品不錯、成本控制佳的公司優勢將比較明顯。
以巴安水務為例,強勢漲停的原因便在于與石家莊市橋東污水治理工程籌建處簽訂石家莊市橋東擴規10萬噸/日污水處理廠建設、移交(BT)項目重大合同,項目投資額約3.5億元,為其2011年營業收入1.6億元的219%,將對未來業績產生積極影響。而納川股份也確認為,其中標惠安縣城鎮供水與污水管網相關BT建設項目,中標金額約為去年營業收入的兩倍,推動股價盤中漲停。
有分析師認為,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及出自民泳池水處理生考慮,包括水處理在內的地方市政公用建設投資正在提速,相泳池設備關上市公司將不斷受益,而近期眾多上市公司中標市政公用項目并引發大漲甚至漲停可窺一斑。目前,城市污水處理及管網等市政公用建設相對滯后,出于民生考慮,地方政府在這些方面的投資力度在不斷加大,相關上市公司將受益良多。
此外,各種數據也佐證了水處理建設投資正游泳池設備在提速。根據《“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新增污水管網15.9萬公里,接近現有管網總和,測算投資金額將達2443億元。而環保部的數據也顯示,“十二五”水處理市場的投資約4300億元。
環保產業發展的特殊性
如此活躍的資本市場和良好的發展前景,為處理產業帶來了很多機會,但從整個環保產業來看,這些機會卻有些華而不實,這源于環保產業的特殊發展模式。作為公認的朝陽行業,環保產業最近幾年才逐漸進入公眾的視野中。但是環保產業是一個大產業的概念,包含水處理、大氣治理、固體廢物的回收治理、環境監測和環保設備制造等眾多領域,是一個跨產業、跨地域,與其他經濟部門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綜合性新興產業。
水處理作為環保產業的一個分支,近年來擁入了大量的民間資本。但和其他行業不同,水處理行業與市政建設緊緊掛鉤,一直處于一個半封閉、非自由的市場,主要是跟政府有關部門合作,依賴于政府主導和政策導向。畢竟水處理產業涉及的業務屬于國家的基礎建設范疇,例如排水、工業廢水的治理、市政廢水的治理,這些都是城市的建設局、環保局主管,而水處理的投資也主要來自于政府。
據了解,“十二五”期間,國家、各省相繼將環保產業列為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城市環境治理、鄉村環境治理、污水處理、污染治理、水源地治理等方面,政府投入了很多資金,對這個產業的拉動很大。例如2011年出臺的《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中,就提出優先實施8項環境保護重點工程,投資需求達1.5萬億元。
但一旦與國家地方、財政掛鉤,就會出現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由于相關企業多、規模小,又缺乏市場化的公平競爭體系,這就嚴重導致嚴重的同質化問題。由于規模小、資金少,企業普遍很少投入資金做研發和技術升級。同時,國內招標模式一直都是以低價為先,這進一步促進了行業內價格戰的產生,直接導致企業利潤減少,很難再有資金進行技術的二次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