鯛科魚類(Sparidae)在歐洲大多是采用封閉循環水的模式養殖。從硝化反應水處理系統分離出來的有機顆粒物產生的H2S被用來產生自養的反硝化反應降解硝酸鹽,殘余的顆粒則轉化為沼氣或者CO2。在海水環境中,該移動床生物濾器的氨氮降解速率可達0.6 g/(m2·d),系統中的氨氮始終保持<0淺層砂過濾器.8 mg/L。該系統的特點是在進行好氧硝化作用的同時,將厭氧反硝化工藝與厭氧氨氧化工藝結合,在將污泥分離、沉淀和集中處理后,再進入反硝化反應器產生沼氣。該系統鯛魚的養殖密度可達50 kg/m3。
采用獨特的拆分回路設計,生物過濾支路采用多級生物濾器(高比表面積、低能耗),充分進行硝化反應去除氨氮等物質,同時可去除CO2,提高生物過濾的效率。養殖池進水一部分通過錐式溶氧器增氧,一部分通過大水量低揚程的軸流泵直接進入養殖池。CO2去除池通過負壓吸氣方式去除CO2,并采用內置通風石英砂過濾器設備提高去除率,同時有利于純氧的高效溶解。提高水體循環量可增大含低溶解氧的養殖池排水量。該系統特點是:采用多級生物過濾旁路設計,系統信息處理、自動化控制水平較高;缺點是沒有采用泡沫分離處理技術,微小顆粒懸浮物的去除主要依靠生物過濾池的沉淀澄清和物理截留作用。該系統適于多種常規游泳性魚類養殖。鮃鰈類RAS工藝
鲆鰈類生活習性是底棲,喜歡潛伏于池底。不同于常規游泳性魚類,養殖池的構建力求水淺,水體交換均勻,以促進污物排出和溶解氧分布均勻。常規雙排水裝置的固液分離效果較差,主要通過泡沫分離器實現固液分離。
淺水跑道式RAS:養殖池規格為5 m×0.8 m×0.4 m,水深約0.04 m,流速約4.7 cm/s,水體循環速率為17次/h。養殖池進水口設一布水板,出水口設V型擋板促進排污。該系統采用填充柱曝氣生物濾器進行生物過濾,同時起到脫氣和曝氣作用。機械過濾使用快速砂濾去除180 μm游泳池循環水處理以上的顆粒有機物,結合文丘里射水器的泡沫分離器進一步去除小顆粒有機物,同時添加臭氧殺菌并改善水質。該系統特點是:將循環水處理與淺水跑道式養殖池工藝相結合,水體和魚體分布均勻,減少水體循環量,降低水泵能泳池循環水處理耗,提高養殖密度。缺點是:砂濾效果不穩定導致生物過濾效率低,水質總氨氮濃度較高(11.95 mg/L),沒有二氧化碳去除裝置。該系統養殖規格為5.6 g大菱鲆,平均池底覆蓋率達到262 %,養殖密度約8 kg/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