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云淡,葉落草枯,行車道兩旁,疏朗的枝頭偶有飛鳥掠過。
這是12月的青海省會西寧,也是西北第一個國家森林城市的冬天。日前,國家林業局授予青海省西寧市“國家森林城市”稱號,西寧成為青藏高原上第一個國家森林城市。幾十年一心種綠,這塊“風吹沙飛無鳥影,下雨泥石落西寧”的土地,如今成為有山有水、有林有景的森林之城。
立下愚公志,26年前首先啟動南北兩山綠化
“這不是枯枝敗葉的殘破,而是綠意盎然的蟄伏。只要開春,西寧將回黃轉綠。”指著窗外的樹林,西寧市人民公園綠化部部長段志龍說,30年前,人民公園就一個湖、幾棵樹,只見樹木不見園林。讓他印象更深刻的是西寧的大風,“每天下午4點多,天色灰蒙蒙一片,空氣中開始彌漫濃厚的土腥味。”
西寧市林業局局長張福軍笑稱,當年是“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人人灰頭土臉。
說起上世紀80年代,大南山護林隊隊長李玉兵也有說不完的荒涼,“那個時候,西寧市區缺林少木,南北二山光禿禿的,連棵草都沒有。”由于山上沒植被,只要下暴雨,便發山洪。“當年,眼瞅著麥子快熟了,誰知山洪裹挾著泥土沙石,把我家的一畝多麥子全埋在了地里。”李玉兵可惜地說,“要知道,那年月,過年的白面飯可全指望這點麥子呀。”
高寒干旱的氣候,稀疏脆弱的植被,不期而遇的災害。怎么辦?
“還能咋辦,只能搞好綠化,改善生態。”張福軍說。“西寧人立下愚公志,不是移山,而是為大山織衣裳!”1989年,青海省作出戰略決策,啟動了西寧市南、北兩山綠化工程。西寧市全力以赴,進軍荒山。
“在這里種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還難”
沿著逶迤的山路,汽車緩慢地駛向大南山山頂。“現在有車有公路,上山比以前方便多了。”李玉兵說,原來全憑兩條腿,走得快也要一個多小時。
站在山頂往下看,漫山林木盡收眼底。李玉兵長舒一口氣:“看誰以后還說西寧的山上不長草!”
其實, 上世紀80年代末,在啟動南北二山綠化工程時,究竟能不能成,誰心里都沒底。這兩座山,地勢陡峻,土壤貧瘠、多鹽堿,加上西寧年均降水量只有380多毫米,蒸發量卻高達1100多毫米,樹能種活嗎?
在很多人看來,南北兩山實現全部綠化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有人說種不活樹,那我們就種給大家看!”憋足了勁的西寧人帶著綠意盎然的決心,和惡劣的環境“杠上了”。1993年,青海省原副省長尕布龍被任命為綠化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到崗后,他挽起褲腿,扛起鋤頭,和大伙兒一起干。
那時的南北山,沒車沒電,李玉兵說,干勁足就不覺苦,“但沒有水,卻讓人頭疼不已。”本來就干旱,灌溉再跟不上,“今年種,明年死,白忙活。”于是,拉管道、建泵站和蓄水池,“但當時,仍有不少地方需要人力挑水灌溉。” 李玉兵搓著滿是老繭的雙手說,“真是不容易,在這里種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還難。但我們始終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
“就是有灌溉,樹也長得慢。”西寧市林業局產業處處長楚明信說,“所以說,西寧人搞綠化到底有多難,外地人無法想象。不夸張地說,這個國家森林城市是西寧幾代人用汗水澆灌出來的。”26年來,南北兩山共完成造林綠化23萬畝,基本消滅荒山荒地,徹底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如今,南北山森林覆蓋率由26年前的7.2%提高到了75%。
生態建設沒終點,今后6年將再造林27萬畝
2014年,專業機構對西寧南北兩山森林資源價值評估的結果顯示:森林蓄積量達15.5萬立方米,與造林綠化前相比,年滯塵量提高7.2倍,年釋放氧氣增加17.4倍,涵養水源能力相當于一個小型水庫的庫容……這一連串生態效益數字,是對幾代綠化南北兩山人最大的褒獎。
2012年,當西寧市申報國家森林城市時,“我們已經很有底氣了,因為,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國家森林城市的40項指標基本都達到了。從城區公園到郊縣村莊,從街邊小路到城市通道,西寧的綠色風景無處不在。”楚明信說,“對西寧而言,唯一欠缺的是森林產業。”
要發展森林產業,首先得解決林權糾紛,產權清晰了,老百姓才有勁頭。西寧市在2012年底開始發展森林林下產業。經過對甘肅等條件相似地區的調研,西寧依托退耕還林和林改等生態工程,大力推廣林藥、林菌、林果等林下產業模式。如今,以大黃、藏木香、當歸為主的中藏藥種植基地建成,以生態雞為主的林下養殖業也在各地興起。
雖然森林產業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我們始終堅持產業生態化。”楚明信說,考慮到林下養殖的不可控因素,所以一直在限制養殖種類和規模。“只有大通縣養了幾萬只小土雞,還是出于積肥讓營養不良的林木返綠的考慮。”
“如今,西寧成了國家森林城市,但這只是個開始。”張福軍說,“在高原搞生態建設,不應該有終點。”正因如此,西寧已經開始了南北山三期綠化工程,構建生態屏障,計劃用6年時間,再造林27萬畝
重慶綠化公司長錦園林